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文化

禅林中的普请

发布时间:2017-05-24 15:49:44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禅林中的普请.jpg
来源:资料图

文/如意
   
   普请俗称出坡,是禅宗丛林集合僧众参加集体劳动的一种农禅制度。如佛诞日摘花、晒藏、平时的洒扫、搬柴、摘菜等,皆是普请的事项。在古代禅林中,当从事作务劳役之时,普请大众,上下合力,称为普请。《禅林象器笺》云:“集众作务曰普请。”《僧史略》上亦曰:“共作者,谓之普请。”《传灯录·禅门规式》曰:“行普请之法,上下均力也。”
  
   普请的丛林制度,最初来源于佛陀住世之时。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云:“如世尊说,若扫地时有五胜利。时有老宿苾刍弃禅诵业,入逝多林,皆亲埽地。佛言:‘我于知事人作如是说,非诸耆宿苾刍修行业者。然于我所,依善法律而出家者,有二种业:一者习定:二者读诵。’苾刍闻佛为知事人密作是说,其知事人不能遍扫逝多林地。佛言:‘随要当扫,若月八日或十五日,应鸣犍稚,总集众僧,共为洒扫。’”佛陀要求众僧在每月八日或十五日,鸣犍稚集众扫洒,即为丛林有普请之始。
   
   丛林中的普请制度,在唐代比较兴盛。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载,普请制度于唐代即行于各地,当收获蔓菁萝卜时,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尽出担柴。盖此制原系倡导农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务皆以普请为之。普请虽然是集体参加劳作,但这些普请作务多为少数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事务,需要大众共同参加作务。
   
   现代的普请仅限于轻微的劳动,诸如,摘花、采茶、摘菜、晒藏经、扫除、搬柴等活动,由于现代丛林有很多居士为僧众作务,即便是这些活动,对大多数僧人来说也是偶而为之。
   
   丛林中的普请之法,有一定的仪式。在普请之前,库司首先禀告住持,然后告诉维那,由行者挂出普请牌,令大众知晓何时参加普请,以及参加普请的内容。
   
   如《敕修清规》云:“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凡安众处,有必合资众力而办者,库司先禀住持,次令行者传语首座、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报众挂普请牌,仍用小片纸书,贴牌上云:某时某处。或闻木鱼,或闻鼓声,各持绊膊搭左臂上,趋普请处宣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并宜齐赴。当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
  
   僧众在参加普请活动时,应当怀有一颗正确的心态,不可偷懒不参加。如《幻住清规》云“公界普请,事无轻重,均力为之,不可执坐守静,拗众不赴。但于作务中,不可讥呵戏笑,夸俊逞能,但心存道念,身顺众缘。事毕归堂,静默如故。动静二相,当体超然,虽终日为,而未尝为也。”《幻住清规》中指出,普请活动是丛林中农禅并重的生活方式,所有有劳动能力的僧人都应当参加,尽己所能地作为,不可违背寺规逃避参加。在参加普请时,还应当心存道念,不可争强好胜,逞己所能。
   
   普请除了指大众参与的集体劳动之外,也指聚集大众为亡僧送葬之事。如《敕修清规·送亡》云:“白大众,粥罢普请送亡,除守寮直堂外,并当齐赴。”
  
   在禅林中,有时虽然集合大众,但并不参加集体作务,也可称为普请。如《雪峰存禅师录》云:“师示众云:‘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联灯会要·真净文禅师章》亦云:“今日庄主设钴饭,偯衬钱。参退,僧堂内普请吃茶去。”《清拙澄禅师录》:“除夜小参云:爆竹己催残年去,明朝普请贺新年。”以上三则法语分别表示集合大众修行,邀约僧众吃茶,集合大众庆贺新年。这些活动虽然是集众的活动,但并不需要大众参加劳作,禅林中通常也称为普请。
   
   在禅宗祖师公案中,有许多以普请为拈提内容的案例。如《临济玄禅师录》云:“一日普请,乃至黄檗竖起镢头云:‘只这个,天下人拈掇不起。’师就手掣得,竖起云:‘为什么却在某甲手里?’黄檗云:‘今日大有人普请。’便归院。”
  
   《联灯会要·华严休静禅师章》云:“师在洛浦作维那,普请,白槌云:‘上间搬柴,下间锄地。’首座云:‘圣僧作甚么?’师云:‘当堂不正坐,不赴两头机。,”文中指出洛浦禅师在集众普请之时,告知大众上午搬柴,下午集体锄地。
   
   在《大慧普说·如山主请普说》亦有关于普请的说教。文云:“千峰示众云:‘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着,落在第二。’云门出众云:‘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却往径山去’。峰云:‘今日不得普请。’旧时丛林中,日日普请,不似今时禅和家,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怀,着好衣服,要受人天供养,不生惭愧。旧时无这般衲子,每人有一柄佘刀、一柄锄头,谓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若是普请处,有一人打发时,一众赖他,便免普请,所以道‘今日不得普请’。后来众中多把作禅会了。”
  
   干峰禅师在这段普说中,指出当时丛林中僧众不喜普请,贪图供养,不生惭愧之心,不如往昔僧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家风。禅师希望大众应当将普请作为农禅并重的修行方式,而不是简单地作禅会之解。
   
   在《联灯会要·佛日和尚章》中,亦有关于“普请”的拈提。文云:“师到夹山,一日,大众普请次,维那令师送茶,师云:‘某甲为佛法来,不为送茶来。’那云:‘和尚教上座送。’师云:‘和尚尊命即得。’乃携茶去作务处,撼盏作声,夹山回顾。师云:‘酽茶三五碗,意在镢头边。’山云:‘瓶有倾茶势,篮中几个瓯?’师云:‘瓶有倾茶势,篮中无一瓯。’便倾茶行。时大众一时举目,师云:‘大众鹤望,请师一言。’山云:‘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师云:‘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山云:‘大众有人也。归去来,归去来。,”
  
   佛日禅师一次参礼夹山善会禅师,维那令佛日为夹山送茶参加普请。佛日在为夹山禅师送茶之时,摇动茶杯盖子作响,意在求的夹山善会禅师的勘验。夹山善会禅师便以茶为题与佛日禅师展开问对。经过一番勘验,夹山善会禅师了知佛日已经悟道,便以“大众有人也,归去来,归去来”之语,免除了佛日禅师参加普请。
   
   我国自唐朝开始即有普请出坡之佛事,百丈禅师创立丛林制度,奠定道场规矩,更将砍柴挑水、日常劳动融入佛法当中。直至八十几岁,仍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带领大众出坡作务。
   
   此外,大众一同出坡,亦能放下自身的贡高我慢之心,令大众同舟共济。这样不仅能广结善缘,更能创造和谐的气氛。《金刚经》云,若能放下人、我、众生、寿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参加普请出坡不仅自利利他,也是成就佛道的重要助缘。

 

整理:中国当代佛教网--禅宗网

上一条新闻:趣谈鹦鹉禅下一条新闻:禅是识得衣中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