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文化

趣谈鹦鹉禅

发布时间:2017-05-16 13:44:09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趣谈鹦鹉禅.jpg
来源:资料图

趣谈鹦鹉禅

文/慎独
   
   鹦鹉禅,《佛学大词典》解释为:禅林用语。犹言口头禅。形容徒有言说,而无实际行持。即所言非自己所亲证,仅为拾取古人言词,如鹦鹉学语。也就是说佛家将袭取他人的文字语言,说禅说道,却不在真实修行上下工夫,不真正明白禅理和真如佛性之理,称之为鹦鹉禅。
   
   《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载: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都无义趣。”’即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甚至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鹦鹉学舌”,即使学得惟妙惟肖,也无补于事。
   
   禅宗中以“俱胝断指”公案最能说明禅师大德们反对学人学禅时鹦鹉学舌。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载:俱胝初住庵时,有尼师名实际,戴笠执锡绕师三匝言:“道得即拈下笠子。”如是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云:“日势稍晚,且留一宿。”尼答:“道得即宿。”师又无对。尼去后,师心大惭,起大疑及勇猛精进之心。其后,天龙和尚至庵,师即迎礼,具陈前事,天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学者参问,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有一童子于外亦学和尚竖指,归而举似师,师以刀断之,童子哀叫走出。师唤童,童子回首,师竖起指头,童子豁然而悟。
   
   俱胝悟道缘自于他认为六根为增上枞,举手投足都是佛性妙用。所以悟道之后,凡有诘问,惟举一指。而其童子未断指之前举指,实则并未悟得此理,因此只是模仿,犹如鹦鹉学舌一般,学来几句机锋转语,逢人即唱,遇佛即歌,其实并未明了禅意,并未有自己的悟解。当俱胝和尚以刃断其指后,童子于刀下痛处,虚空破碎,当下彻悟,终于证得实相波罗蜜。这说明别人悟通体会的事理永远不可能变成自己的,除非你能从中自己悟通才能纳为己用。
   
   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大家都不知其意,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知大迦叶得法,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认为不可执着于语言、文字、运作等一些外在的悟道形式,因为那是明心见性的障碍,执着于外在,就不能悟人禅境。六祖慧能大师曾云:“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陆”。即根性差的要有良师以方便引导才可悟道。我们可以借助于语言、文字、动作等悟人禅境,但不可‘人云亦云”、“邯郸学步”丢失了自己。
   
   《指月录》卷二十五:有僧侍立。师(黄龙慧南)顾视久之,问曰:“百千三昧无量妙门,作一句说与汝,汝还信否?”对曰:“和尚诚言,何敢不信。”师指其左曰:“过这边来。”僧将趋。师咄之曰:“随声逐色,有甚了期。出去。”一僧知之,即趋人。师理前语问之。亦对曰:“安敢不信。”师又指其左曰:“过这边来。”僧竖住不往。师又咄曰:“汝来亲近我,反不听我语。出去。”
  
   这则公案里,第一个禅僧,因为听从黄龙慧南的召唤被说成了“随声逐色”,第二个禅僧,因为不听从黄龙慧南的指示又被说成了不听话,当真是慧南的禅法难学么?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原来那“百千三昧,无量妙门”本就是佛的知见,不应当执着于外在的“作一句说与汝”,这个是需要自悟的,倘若自悟,就无须再求止卜句,倘若不悟,即使一千句—万句仍是不得其要。两个禅僧都想求这外面的一句话,所以都是心外求法,不悟本心。佛知见是要超越语言、文字、动作这些分别知见的。如果有攀缘取舍之心,就不能当下契悟。由此可见,两禅僧仍是住了相,并没有脱离鹦鹉禅的知见。
   
   与鹦鹉禅相反,如果一个人真正悟了道,他就会坚持己见,做自己的主人,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马祖),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即佛。”师即大悟。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一’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景德传灯录》卷七)
  
   禅人悟道后,洞彻无余,自然能立得住脚跟,不会依他作解,人云亦云,随人言句,任何言句,都是鱼筌,鱼既已得,不再管鱼篓的大小如何,形式如何7。而笃信自己所得,不随马祖而改移,所以马祖特别赞许他:“梅子熟了”——大梅的悟道和修持,已圆满成熟。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丁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就是说,学习道理总比觉悟道理容易得多,可是,若不踏实精进,学道毕竟无益。再者,若相信道理,却不去实践,则只浪费气力,纵使能言善辩,终归也是徒劳无功的。
   
   譬如有些人自己看书研究佛教,无沦大乘,小乘,还是净土、禅宗,无论般若,唯识,还是显教、密宗,都广泛涉猎,看多了就以为明白了,也写些文章谈谈见解,或者到佛教论坛上去辩论。但般若讲无所住而至空性。是修行人证悟佛性实相的直接境界体会,对没体会的人来说,就如同是人云亦云,虽有所言却是一片茫然。也许有的法师没他知道的法门多,但人家知道的一般都能切实做到,这比光知道却做不到要好。因为佛法讲的是实践、实证,不是知识,经典的本质是指导人实践、体会佛法的,只有按照经典教义中的思想精神去做了、实践了,才能真正明白道理,这时经典才是佛法;若没实践体会,只是讨论经典道理,而不去做,经典就只是文字学问,并不是佛法,如果只会鹦鹉学舌似的引经据典,所谓的懂也不是真懂。
   
   再说个鹦鹉禅的公案:
   
   清田和尚与蹈上座煎茶次,师敲绳床三下,上座亦敲三下。师曰:“老僧敲,有个善巧。上座敲,有何道理?”蹈曰:“某甲敲,有个方便。和尚敲作么生?”师举起盏子,蹈曰:“善知识眼应须恁么。”茶罢,蹈却问:“和尚适来举起盏子,竟作么生?”师曰:“不可更别有也。”
  
   文中大意是:说清田和尚与上座一同煎茶喝,和尚敲了绳床三下,亡座也敲了三下。和尚说:“老僧敲床,有个善巧;上座敲床,有什么道理呢?”上座说:“我敲有个方便,您敲干啥呢?”和尚举起茶盏,上座说:“善知识眼,应该那样。”喝罢茶,上座却又问道:“您刚才举起茶盏,究竟是什么意思?”和尚回答说:“还会有什么别的意思呢。”这里,清田和尚告诉给上座的是:饮茶即是佛法日用事。可惜上座虽依葫芦画瓢,终究是得其形而不解其意,虽然第一次也照着清田和尚的话反问了回去,以为接机,但喝茶之后,脑袋里仍然一片糊涂,不知其要旨。这就是禅者独特的风格。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这是鹦鹉禅,与传法传心不一样。所以凡一切学术禅理,总要先从自己消化,融会贯通以后,知之为知之,方可成为言说。
   
   将鹦鹉禅之意引申一层来说,佛法是教人做事的,并不是仅以语言形式存在的说教道理。世尊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众生先“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以消除我执,等切实体会到无我的真心智慧以后,会自觉自愿地奉行诸善,自然就脱离苦海了。如果学佛弟子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做不到,即使他能把唯识、般若实相引经据典说得一套套的,那也是鹦鹉学舌的人云亦云,并不是真懂佛法。如果先从皈依、礼仪、持戒、布施、放生,习禅等开始修行学习,这是直接从改变人的行为人手,是实践佛法,若能一边念经,一边实践奉行,这就是结合实践学习佛法,只有在生活、修行实践中学习、应用佛法才能真正体悟佛教道理。

 

整理:中国当代佛教网--禅宗网

上一条新闻:自在下一条新闻:禅林中的普请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