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文化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

发布时间:2016-11-17 17:11:33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
  
——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
  
冯学成

  内容提要:
  
  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的一面旗帜,是汉传大乘佛教在近现代的典范和代表,其学问僧格、禅法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四众所推崇尊仰。
  
  本文从四个方面体会虚云禅法:
  
  一、汉传大乘佛教——禅宗的杰出实践者。虚云身祧曹洞临济二宗,用功方法也能将二宗心法融为一体。
  
  二、人天楷模,法海灯塔。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步履难艰。虚云以身作则,立足丛林,为日后中国佛教的振兴培养了一大批能操持丛林的弟子。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的必然。
  
  三、虚云老和尚对禅法的提持不遗余力。对参话头的道理、基本的用功原则和方法、下手功夫均有揭示。
  
  四、参禅的基本功行。虚云指出,参禅的先决条件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并把“生死心”、“长远心”作为基本功中的基本功而反复强调。
  
  关键词 虚云老和尚 禅宗 禅法 参话头 用功 基本功
  
  近些年来,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令诸山长老们深为担忧:有些佛教徒认为,如今中国的汉传大乘佛教没有理论,没有传承,没有修证,所以学修佛法应到海外。如到东南亚去学修南传佛教,到日本去学修汉传佛教,或去尼泊尔学修藏传佛教。甚至连念佛修净士法门,都应到海外去学修。理由是因为那里才行解相应,传承有据,故修证有望。笔者以为,南传佛教、日本佛教和藏传佛教等,自有他们的优势和时节因缘。但如果断言中国汉传大乘佛教没有理论,没有传承,没有修证,那真是数典忘祖了。
  
  作为佛教三大系统之一的汉传大乘佛教无须为自己证明,因为自南北朝以来,或自隋唐以来的一千多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道丰碑,足以让后人去观瞻,也足以让后人去学修。这是无尽的宝藏,有缘者自然得人,且可满载而归。虚云老和尚,就是汉传大乘佛教在近现代的典范和代表,其学问僧格、禅法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四众所推崇尊仰。下面谨就《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后面简称《年谱、法汇》)内有关禅宗禅法的功行部分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汉传大乘佛教——禅宗的杰出实践者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四句既是禅宗立宗的依据,也是其接引学人人门的方法。由唐及宋,禅宗的教化和学修方法,由六祖《坛经》的平实契人,演化为机锋、棒喝、话头、默照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五家七宗的宗风。宗风所及,证悟者数以千计,翻开《景德传灯录》等“五灯”,即可看到其中的盛况。 元明清三代,因种种原因,禅宗虽逐渐衰微,但仍然代有禅杰出世。元有高峰、中峰等;明有楚石、憨山等;清代禅宗人物,汉月、破山、费隐、木陈、箬庵、玉林、松际这七大临济宗支系,和无异、晦台、为霖这三大曹洞宗支系,也可谓续焰传灯,极一时之盛。
  
  虚云老和尚(1840—1959)讳古岩,字德清,又名演彻,六十余岁时方自号虚云。他俗家姓萧,湖南湘乡人,父玉堂,咸丰时补泉州知府。十七岁时即萌出家之志,十九岁依鼓山涌泉寺常开法师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后又接传曹洞,兼嗣临济。从此精勤不怠,力行不倦。坐茅棚、住山洞、涧饮木食;又遍访尊宿,行脚万里,于禅于教于制,皆能虚怀请益。五十六岁时赴高曼寺禅七。《年谱》中记述云: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息……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地光明如白昼,内外洞彻;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师及西单,果然。余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支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落 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日: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忘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从出家到开悟,虚云老和尚花了三十六七年的辛劳。住茅棚山洞苦修,立志刚猛的修行者多有这一层经历。行脚参访,是磨炼身心,增强见地的必须途径。如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脍炙人口的禅门佳话。雪峰三到投子,九上洞山,行脚于吴楚梁宋燕秦,“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摇,云翔鸟逝”;云门自述云:“爰自韶龄,切慕空门。洁诚誓屏于他缘,锐志唯探于内典。其或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于此三例,可见一般。而虚云老和尚行脚更是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华东、西蜀,终南、峨嵋,都留下了他的参访足迹。他还历西藏,经不丹,人印度,下南洋,归云南礼鸡足,这番阅历,除唐以前西行求法的少数高僧外,在禅门内可谓绝无仅有的了。
  
  对虚云老和尚开悟的过程,应先留意“万念顿息,功夫落堂”这两句。如果说“杯子落地”的刹那是悟人,“万念顿息,功夫落堂”则是悟人的前奏。学禅者追求悟人,但往往却忽视了这一前奏。也就是说,参禅参禅,必先进入“参”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是“离心意识”,又不“离心意识”的。三祖《信心铭》说:“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绝言绝虑,无处不通”,“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都是让学禅者进入“参”的状态。离开了这个“参”而欲人,在禅宗看来,无异南辕北辙。
  
  “万念顿息”较易为学禅人理解,而“落堂”,则一般人不知所云。“落堂”是参话头的专用语,在虚云老和尚的开示法语里常能见到。如:故凡教禅堂,都贴着“照顾话头”四字。照者反照,顾者顾盼,即反照自性…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单单的照顾话头,不要忘了话头。不要粗,粗了则浮起,不能落堂;不要细,细了则昏沉,就堕空亡,都不待受用。虚云老和尚对此还有更详细的说明: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
  
   虚云老和尚有深切的体验,故在其开示法语中常常如是示人。虚云老和尚身祧曹洞临济二宗,故其用功方法也能将二宗心法融为一体。从上面引文可以看到,这种参话头的禅法原是临济宗的,但却又与曹洞宗的默照禅法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参话头自宋代五祖法演和和大慧宗杲提唱以来,元代高峰原妙和中峰明本更是毕生提倡,并使之成为元明清三代禅法的核心,大慧宗呆就是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的话头,直参得如“狗看热油铛,欲舐舐不得,欲舍舍不得”的时候,而得悟人。高峰原妙先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头,再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最后参“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话头而彻悟。这两则参话头的经典公案,历来为参禅者看重并效仿。知道参话头的历史和功用。方能明白虚云老和尚“万念顿息,工(功)夫落堂”这种临悟状态来之不易。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能否悟人就看机缘了。而“杯子落地”这一助缘,使他“顿断疑根”、“如从梦醒”而悟人,并述两偈来表达。八年之后,虚云老和尚第二次万里行脚归来,在昆明因官绅僧俗之请人住金马山兴福寺,人院时作一偈,最能体现大师悟后的现量境界:
  
    击碎金刚圈,一条笔直路。
  
    此处太分明,有甚迷与悟!
  
    人大殿礼佛拈香时又有一偈:
  
    浑然一物,穆穆仡仡。
  
    见得分明,阿谁是佛?
  
    倒身三拜,自起自屈。
  
  若非悟得实在真切,怎能显现这样的境界,写出这样的语句。自此以后,虚云老和尚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殊胜功行,无论在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所到之处,皆能含辛茹苦,宠辱不惊,兴灭继绝,革故鼎新,使沉寂两百年的中国禅宗气象一新。
  
  虚云老和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后人给予的评价历来是积极的、崇高的。早在1936年,江味农先生就有感而赞:“山林中潜修密契,不求人知,人亦不易知之者,无论矣。其以宗匠自命者,往往是墨守偏空,杂糅异见。虽广修徒众,名喧一时,亦不足重。就是吾所知,能真参实悟、行解相应,不愧为人天眼目者,唯虚云禅师足以当之。”《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评说道: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的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他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他解行相应,宗通说通,定慧圆融。各界对虚云老和尚的推重,由此可见一斑。
  
  二、人天楷模 法海灯塔
  
  清朝末年和整个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与中华民族,都处在艰难困苦的命运之中。在救国救亡、求变图强的各种运动中,佛教因其宗教的性质和僧侣的积弱,更受到种种难堪的冲击。要扭转这种颓局,就必须有一批戒定慧三学俱优的僧人应世,厘清积弊,优化僧团,积极应世,以树立起令人耳目一新、健康振奋的新的佛教形象。在这方面,太虚大师致力佛教改革,倡导人间佛教,大办僧伽教育,将民国时期的佛教事业搞得轰轰烈烈。
  
  虚云老和尚不同于太虚大师,他的救弊方或是内向的,循序渐进的。他以身作则,立足丛林,化导一方,恰与太虚大师的作为相辅相成,并为日后佛教的振兴预建了若干的阵地和一大批能操持丛林的弟子。从今天中国佛教新的气象中,更可以看见虚云老和尚的深谋远虑和积极成果。这些努力,在老和尚的《年谱、法汇》中是清晰可见的。
  
  人因法立,法因人兴,人法不二,老和尚历来注重实效和践履,故牢牢针对丛林和丛林里僧人,展开他的教化活动。当时教内思想纷呈,禅净教密界域不清,学法者惑于取舍,多有诤讼,实不利于佛教的生存与发展。虚云老和尚以其卓绝的见地和崇高的威望,在法上正本清源,有不少的契机开示,如:法门虽多,总不出宗、教、律、净。宗是禅宗,教是讲经,律是持戒,净是念佛,这四法最当机。禅宗虽是直下明心见性,动静一如,头头是道,就禅来说,差别也多,还有邪正大小种种不一。讲经也一样,要到大开圆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无碍。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乱,当下亲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入萨婆若诲,一切法门,都离不开了持戒……,所以宗教净三家,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种种法门,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头头物物尽圆融;一法不通则一切不通,头头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万法俱悉。如能如是降伏其心,则参禅也好,念佛也好,讲经也好,世出世间,头头是道。
  
  在这段开示中,虚云老和尚用禅宗的方法一以贯之,将教、净、律三家都囊括在其中。佛法是不二法门,万法乃一心之作用,无论禅、教、净、律,也还有密,若不能回归一心,总属路途之事相。虚云老和尚还进一步说:佛世制戒,为除习气。法流东土,因时制宜。百丈创清规,用以辅助戒律而设。……世道不古,借清规舞弊,所以有人起来反对,另创新规矩。究竟是规矩不好,还是人不好呢?若是人不好,有再好的规矩也无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么新规矩。可见规矩本无好丑,只是人有好丑罢了。禅和子参禅,禅是净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一切在我,我若好,法法皆善。我若不好,什么法都会成弊。在这里,虚云老和尚是抓住了清代以来丛林弊病的根源——僧人的素质,并因病施药,故在数十年的传法活动中抓住戒、禅二个重点。有戒佛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受世间敬仰;有禅才能开启智慧,动用无碍。上两则法语,清楚地表明了虚云老和尚的见地和契机方便。戒律不在本文的范围内,且看老和尚对禅宗的有关提持:
  
  宗门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的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大都是枝叶上的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的。若要想以讲经的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这)是很难的,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证悟者,比宗门下少。—以佛教内的评判看,净土宗重点在信,但不离行;唯识宗重点在解,所说信、行、证亦不离解;天台、华严二宗讲行解相应,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但也因人而异,重点仍在于解而兼顾于行;唯有禅宗信、行、证一体,更偏重于证。故唐以来修行得力者,多出于禅门。但信解行证俱在当人,唯在一心,虚云老和尚于此亦有所提持: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语言……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内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证者,实证真常。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虽然注了什么经,而行持反不如一个俗人,说食不饱。虚云老和尚在这里所讲的信解行证,虽出自于自己在禅宗上的体验和见地,但付诸佛教其他宗派的修行上,同样无二无别。这是因为只有实修实证之人,才能去掉有相的执着而明白无相的殊胜。若能无相,即人不二法门,哪里还有禅净教戒密的分别呢!不仅于教内如此,于世法与佛法,虚云老和尚也能循循善诱,指示出“不二”,令闻者因信而人,如: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圣贤,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教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于此,虚云老和尚婆口苦心,对往来请益的僧俗反复启迪,以期收正心、果行、育德之效。虽未用“人间佛教”之名,而行“人间佛教”之实。虚云老和尚的教化是成功的,为僧百年,他的身体力行更扩大了成功的局面,投其门下,闻法归依者竟有数十百万之众。再联系到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这几大由他复兴的丛林,近现代佛门法席之盛,无过其右者了。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的必然。

上一条新闻:憨山大师《学要》下一条新闻:千年公案话赵州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