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文化

宋代禅宗修行的三个境界

发布时间:2018-09-03 15:38:02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宋代禅宗修行的三个境界
图片来源:资料图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削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特世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是说明人对有限时间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一向小有考据癖的我,自然地想查看这三句话的出处,下面是我的搜索结果。
 
  1、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五言《寄全椒山中道士》,只是原诗末尾为“何处寻行迹”,不知为何。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②。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④。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①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②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③该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荆薪:柴草。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④瓢:将干瓠刳空,剖而为二,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赏析]
 
  这首诗写对山中道士的友情,作者在风雨之夜想持酒去探望山中的道士,又恐怕不能相遇,所以只能以诗寄意。诗中的道士形象鲜明,过着“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的清苦幽独的生活,在寒冷的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诗人怀念苦修的友人,想送一瓢酒去,安慰秋风冷雨中的他。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路也不容易找,到哪儿去寻找这闲云野鹤一样的人呢?自然而富有韵致,留给人以无穷意味,为后世论者所称赏。全诗用语平直,意境幽远。
 
  2、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出自《苏轼文集》卷20中《十八大阿罗汉颂》提到的第九尊者德颂词。
 
  现存译经中有关十八罗汉的最早典据,见于唐代西天取经的玄类大师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译音繁杂冗长,到了明代已逐渐地中国化了,而以“绰号”代之:
 
  1、降龙;2、进书;3、梁武帝;4、开心;5、长眉;6、达摩;7、力风;8、志公;9、目莲;10、伏虎;11、戏狮;12、献跋;13、进香;14、进花;15、布袋;16、进灯;7、悟道;8、进果。
 
  《苏轼文集》卷20有《十八大阿罗汉颂》:(下文多有讹误之处,惜无原书核对之。)
 
  第一尊者,结跏正坐,蛮奴侧立,有鬼使者稽颖于前,侍者取其书通之。
 
  颂曰: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启明。咨尔上座,及阿闍黎,代佛出世,是大弟子。
 
  第二尊者,合掌趺坐,蛮奴捧牍于前,老人发之,中有琉璃器,贮舍利十数。
 
  颂曰:佛无灭生,通塞在人,墙壁瓦砾,谁法非身。尊者敛手,不起于坐,示有敬耳,起心则那。
 
  第三尊者,扶乌木养和,正坐,下有白沐猴献果,侍者执盘受之。
 
  颂曰:我非标人,人莫吾识,是雪衣者,岂具眼只。方食知献,何愧于猿,为语柳子,勿憎王孙。
 
  第四尊者,侧坐屈三指,答胡人之问,下有蛮奴捧函,童子戏捕龟者。
 
  颂曰:彼问云何,计数以对,为三为七,莫有知者。雷动风行,屈信指间,汝观明月,在我指端。
 
  第五尊者,临渊涛抱膝而坐,神女出水中,蛮奴受其书。
 
  颂曰:形与道一,道无不在,天宫鬼符,美往而碍。婉彼奇女,跃于涛珑,神马屁舆,摄衣从之。
 
  第六尊者,右手支颐,左手捎稚狮子,顾视侍者,择瓜而剖之。
 
  颂曰:手指雏貌,目视瓜献,甘芳之意,若达于面。六尘并人,心亦遍知,即此知者,为大摩尼。
 
  第七尊者,临水侧坐,有龙出焉,吐珠其手中,胡人持短锡杖,蛮奴捧钵而立。
 
  颂曰:我以道眼,为传法宗,尔以愿力,为护法龙。道成愿满,见佛不作,尽取玉函,以异思递。
 
  第八尊者,并膝而坐,加肘其上,侍者汲水过前,有神人涌出于地,捧盘献宝。
 
  颂曰:尔以舍来,我以慈受,各获其心,宝则谁有。视我如尔,取与则同,我尔福德,如四方空。
 
  第九尊者,食已璞钵,持数珠诵咒而坐,下有童子构火具茶,又有埋筒注水莲池中者。
 
  颂曰:饭食已毕,璞钵而坐,童子著供,吹禽发火。我作佛事,渊乎妙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十尊者,执经正坐,有仙人侍女焚香于前。
 
  颂曰:飞仙玉洁,侍女云渺,稽首位香,敢问至道。我道大同,有觉无修,岂不长生,非我所求。
 
  第十一尊者,肤坐焚香,侍者拱手,胡人捧函而立。
 
  颂曰:前圣后圣,相喻以言,口如布谷,而意莫传。鼻观寂如,诸根自例,孰知此香,一位千偏。
 
  第十二尊者,正坐入定枯木中,其神腾出于上,有大鳞出其下。
 
  颂曰:默坐者形,飞空者神,二俱非是,孰为此身。佛子何为,怀毒不已,愿解此相,问谁缚尔。
 
  第十三尊者,倚杖垂足侧坐,侍者捧函而立,有虎过前,有童子怖匿而窃窥之。
 
  颂曰:是与我同,不噬其妃,一念之差,堕此墅斋,导师悲憨,为尔擎叹,以尔猛烈,复性不难。
 
  第十四尊者,持铃样正坐涌咒,侍者整衣于右,胡人横短锡跪坐于左,有虫一角,若仰诉者。
 
  颂曰:彼鬓而此,长跪自言,特角亦来,身移怨存。以无言音,诵元说法,风止火灭,无相仇者。
 
  第十五尊者,须眉皆白,袖手肤坐,胡人拜伏于前,蛮奴手持拄杖,使者合掌而立。
 
  颂曰:闻法最先,事佛亦久,髦然众中,是大长老。薪水井臼,老矣不能,摧伏魔军,不战而胜。
 
  第十六尊者,横如意跌坐,下有童子发香篆,侍者注水花盆中。
 
  颂曰:盆花浮江,篆烟缭青,无问元答,如意自横。点瑟既希,昭琴不鼓,此间有曲,可歌可舞。
 
  第十七尊者,临水侧坐,仰观飞鹤,其一既下集矣,使者以手指之,有童子提竹篮,取果实投水中。
 
  颂曰:引之浩茫,与鹤皆翔,藏之幽深,与鱼皆沉。大阿罗难,人佛三昧,俯仰之间,再捎海外。
 
  第十八尊者,植拂支颐,瞪目而坐,下有二童子,破石榴而献。
 
  颂曰:植拂支颐,寂然助跌,尊者所游,物之初耶。闻之于佛,及吾子思,名不用处,是未发时。
 
  罗汉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历史上还出现过三十二罗汉、五十五罗汉、五百罗汉。近代罗汉堂中,除五百罗汉外,常有济公出现。济公实有其人,乃是南宋僧人(11481209),原名李心远,台州(今浙江省临海)人,出家后法名道济。他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净慈寺。据说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特别是狗肉蘸大蒜,举止如痴如狂,被称为“济癫僧”,他后来被神化,认为是降龙罗汉转世,被尊称为济公。这是个土生土长的,塑造得极有个性的中国罗汉。他具有劳动人民所喜爱的诙谐幽默的性格,能作些出人意料的快心之事,所以,他是中国封建社会颇得人心的罗汉。可惜,据民间传说,他去罗汉堂报到晚了,只能站在过道里(如江南某些大寺),或蹲在房梁上(如北京碧云寺)。游罗汉堂的人,对这唯一的例外安排印象十分深刻。
 
  3.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出自《五灯会元》第二卷。
 
  原文如下:
 
  问:“达摩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
 
  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
 
  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
 
  师回:“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僧无语。
 
  师复曰:“理会么?”
 
  曰:“不会。”
 
  师曰:“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摩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尽在汝分上,一切自看。”
 
  这里体现出禅宗重视自修自渡,并不特别看重外在力量的特色。这则公案讲的是崇慧禅师故事。崇慧(?779年),俗姓陈,唐四川彭州人,住安徽天柱山二十二年,是牛头宗五世智威禅师的弟子。“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长空万古存在,风月每日不同,隐指佛法长存,而禅语是每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悟在目前。
整理:中国当代佛教--禅宗

上一条新闻:浅谈禅宗生死观下一条新闻:略论中国早期禅法发展史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