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文化

禅宗智慧利于现代文化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8-06-25 11:20:41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禅宗智慧利于现代文化协调发展

图片来源:资料图

 禅宗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禅,这一读音来源于梵语Dhyana,变为南传佛教中的Jhana,汉字为禅那,后略为禅,玄奘译为“静虑”。

   陈兵认为,禅宗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佛教而遍及中国文化,令中国文化“满盘皆活”。他提到钱穆先生曾说:“自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已历400多年,求法翻经,派别纷歧。须有如慧能其人者出来完成一番极大的‘消’的工作。”他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截了当的当下直指,把过去学佛人对于文字书本那一重担子全部放下。他认为,禅宗对于中国文化的作用也正好表现在这些地方,正是因为它不立阶级、不立文字,所以它才曾经使得中华文明满盘皆活。

   世尊释迦后经28代传于菩提达摩,奉喻“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达摩入中华后经六代传于大鉴慧能,从菩萨戒经中“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悟得两句,加在一起便成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禅宗在传道和悟道方法上的总结。

   陈兵说,禅宗的方法在于“回归本源”,从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害、因果中跳出,回归没有这些相对概念的阶段,因为自性清净,只要识得自心,即可顿悟成佛。

   “禅宗思想中诞生了很多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成语,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昧因果、心心相印、冷暖自知、相由心生、当头一棒等。”他说。

   此外,1213世纪时期,禅宗传入日本,再传入西方。西方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认识并欣赏东方佛教的心理学本质及其价值的人。荣格认为《浮士德》是极少数和西方禅宗相对应的著作之一。

   西方精神分析派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现象主义等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佛教禅宗意味的信息,禅宗着力解决的自我、自性、主客二元对立的打破等问题,对西方人文科学起了积极的启发作用,成为多家学说所探讨的重大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近现代新人文思潮,是在对近400年西方文明的反思中,受包括佛教禅学在内的东方传统思想刺激、推动的产物,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他说。

   陈兵认为,在许多西方人看来,佛教是理性的宗教,这种宗教较适应受过科学洗礼与理性熏陶的现代人的心灵需要。欧美各国从学术研究起头,先后从斯里兰卡、日本、中国引进佛教。“佛教的禅定,不但在佛教信徒中被实践,而且被更多地西方人看作自我调控身心、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治疗的技术,习禅者不断增加。”他说。

   佛禅智慧与现代科学思维异曲同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内涵,佛法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陈兵认为,从寺庙、僧团来看,佛教显然具有宗教的性质,跟其他宗教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佛教的精髓是佛法,最高信仰是三宝里面的“法宝”。法宝的精髓就是涅槃智,就这点来讲它是超越宗教,甚至也超越“佛教”的,甚至超越“佛”。因为佛皈依的,是如实知见本来就具有的真理——法,与之相应而成佛的,所以佛也皈依法。

   由古代东方先民发明的禅,在释迦牟尼和他上百代无数徒裔的宗教实践中流行弘扬,被作为彻底开发自性潜能、解决人与自然之根本矛盾、达到永恒幸福的涅槃彼岸的途径,作为人如实认识自己、实现“人的革命”之道,集中表现出东方精神文明的神髓。禅的影响,深深渗透于东方文化,与东方其他传统文化一起,组成东方文明的基调,对东方各国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文化,发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促成中国、印度中世纪繁荣鼎盛的重要因素。

   曾经有一个伊斯兰教的领袖与陈兵教授对话,讲道:“我们的宗教跟佛教不一样,我们信仰的是一个神,你们信仰的是智慧。”他对此十分认同,他认为佛教的最高信仰就是信仰智慧,“你可以说成是宗教,也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哲学。”

   佛教禅文化对于真理和实证的追求,与物质文明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如出一辙。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科学文化条件和思想条件。以此来看,佛教禅文化无疑有利于现代文明的协调发展。

   禅宗智慧让焦虑的现代人明心见性

   此外,相对于现代科学重在认知和探索外部世界,佛法所关注的是内在的自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陈兵在《佛教心理学》一书中写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丧失了整体性。马斯洛指出,现代人面临旧的价值体系陷于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生成的断裂时代。肯·威尔伯认为,万物之间的统一原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及生存基础,可是人类习惯于人为地划定各种界限,使现代人生活在无止境的冲突中。生活在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越来越疏远的过程之中,矛盾、冲突、焦虑。现代人既渴望回归自然,又喜欢新鲜刺激,这复杂感情背后是种平行的张力,是入世与出世的双重需要。

   对只崇拜科技而忽视情感生命的隐忧,导致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存在主义哲学的流行和复归宗教的思潮,及对过度物质化的反省。正如荣格所说,西方文明所走的这条路“确实不是人类走向文明唯一可以走的路,而且也绝不是一条坦途”。

   佛法中提及“妄想”的概念。什么是妄想?就是不如实的、虚妄的认知。想,是认知和感知的意思。人类的感知其实不符合法性,不符合一切现象的真实本面。陈兵认为,我们只是通过符号间接地认识世界。只要把我们习惯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把妄想、不如实的感知关闭了,或者是把它看破了,把不如实的本性看破,当它完全没有的时候,一切智、自然智、涅槃智就显现,因为智慧本来就具有。

   “佛经比喻就像阳光被乌云遮蔽才显现黑暗,并不是没有阳光,只是被乌云遮蔽了。一旦把乌云拨开,阳光自然显现。涅槃是本来具有的,不是修成的,只是被妄想遮蔽了。”陈兵说。 

   以禅宗的智慧来看,人类文明创造的目的,未必在征服自然、增益财富,而在使人幸福快乐,乃至解决其存在的悖论满足其超越生死、达到安乐之境的终极需求。

   陈兵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未必要穷究物质、发达科技,而在于穷究、治理、净化决定一切的主枢者——自心,征服异化的烦恼无明,开发自心的智慧潜能,这应该是比研究各门自然科学、开发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课题。

  “尤其是明心见性,更是简而灵的最高技术,对个人而言,确立正信,如实知见自心,应该当作安身立命之本的大事。佛教心理学的知识,对于每个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对于社会安乐,世界和平,当有重大意义。”陈兵说。

整理:中国当代佛教--禅宗

上一条新闻:惠能禅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下一条新闻:应该如何去学习禅文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