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观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观修

不离第一义,唯论世俗谛 

发布时间:2018-03-01 16:52:09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钟清渠兄既然引证《六祖坛经》,在下也就再与您从《六祖坛经》开始探讨。据在下查阅,您所引证的“解脱知见香”,它完整的一段应为:“来诸善知识,此事应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师曰: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脱香……五解脱
知见香……”
六祖说法,不离自性,这里说得很清楚,是自性五分法身香。五香皆由自性出,五香也各归自性。他们不是一种次第关系,而是均在本质上同一自性的关系。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理解,但其中有“定香”、“慧香”之说,而在“定慧品”中,六祖慧能即明说:“定慧等学”,不知可否作为印证。
因此,在下对您得出的“悟后起修”说也不敢苟同。拙见以为,只有“感后起修”、“疑后起修”。如慧能云:“若悟自性,自身等佛”。而不悟自性,则只能认为是对非自性的诸现象有所感。最基本、最通俗的就是感慨生命无常;进而有所疑,即疑这无常的生命诸现象是否就是生命的本质、是否就是生命的真相;再进而就是有所信,即对先圣所揭示的生命本质有所信;但此时的信,是由疑非而生,并非实信;如能进而有所行、有所悟,亲证本来,同时也就生起实信。所以,依在下妄测,似应为:感后生疑,疑后生信,信后生行,行后生悟,悟后而生实信。
从上面大家可以看到,我好象偷换了一个概念,即把“自性”偷换成了“生命本质”。那么,这两个概念是否能相通呢?拙见以为,“自性”即自在之性(也即佛心、佛性、如来性,本来面目、不二性、等等),所谓自在,就是非他在,也就是不依赖于一切相对关系和相对条件的本质存在。所以自在之性就是无所依恃、无可毁坏之性,也就是在上篇拙文中,在下所称的生命存在的本质基础。
这样看来,自性又是一种“实性”,亦如六祖慧能所说:“不二之性,是名实性”。那么它与“空性说”又是否矛盾呢?(不知这是否有点象历史上的“空”、“有”之争。)拙见以为,“实性”、“空性”乃“自性”的一体两面。我们来看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得阿……”这就很清楚,照见五蕴皆空而无所得即为“空性”;“得阿……”即为“实性”。所以,他们的关系似乎是:悟“空性”而自见“实性”,“得”“实性”而自悟“空性”。
其实,既名“不二”,又何来“空”、“实”呢?这里还是来看看《六祖坛经》的回答:师(即六祖慧能)见诸宗问难,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悯)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舍。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上一条新闻:元明以后禅宗的三关界说与参禅的境界 下一条新闻:白居易的不幸 再说南怀瑾先生的《禅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