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文化

一指浑忘便是禅

发布时间:2017-10-16 13:40:13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一指浑忘便是禅.jpg
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禅门中,经常有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修行方法与开悟之间的关系。“以指指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古代的禅师常常用“以指指月”的比喻,告诉弟子们指头只是引导弟子明心见性的工具,而开悟则是需要通过借助这种工具才能达到。若是认指为月便与修道宗旨相违。针对指与月的关系,于是在禅门中便流传有一首禅诗:
  
  要学失传一指禅,分明就在指头边。
  
  何必到处空寻觅,一指浑忘便是禅。
  
  禅诗第一句“要学失传一指禅”中的“一指禅”讲的是
禅宗“标月之指”的佛教术语。在佛教经典中有大量关于“标月之指”的论述。明?瞿汝稷曾集录大量禅宗的公案、语录,汇编成《指月录》三十二卷。书名中的“指月”屡见于经论,即以手指指向明月。《圆觉经》说:“修多罗(了义经)教,如标月指。”其中的“指”喻经教中的一切语言文字,“月”喻佛法的真实义谛。简言之,“指”与“月”喻言与义、相与性的关系。《大慧语录》卷二十谓:“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归到家了,自然不问程途;见真月了,自然不看指头了。“指月”的目的,要人观月,而不是观指。同样,经教中的万言千语,要人悟道见性,而不是执著名相,纠缠字句。
  
  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而不能见性,便误解了“指月”的含义。《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又《大智度论》卷四三说:“如人以指指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轻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为知月因缘,而更看指不看月!”“指为知月因缘”,这就是说,语言文字指归义理,而语言文字本身只是善巧的符号,并不等于义理。正如《楞严经》卷二所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又如宋?余靖《寄题宝峰山玩云亭》诗:“指月犹为幻,玩云应强名。”既然“指”——语言文字只是“善巧方便”,那么,“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大慧语录》卷十九)。反之,为了见“月”,也要借助“指”的方便。宋?慧日《进〈大慧语录〉奏札》强调了“指”——经教的重要性。他说:“窃以佛祖之道,虽非文字语言所及,而发扬流布,必有所假而后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与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则知月之所在。是以一大藏经教为世标准,于今赖之。”综合“指月”两方面的关系,才能完整地理解佛教关于“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旨趣。
禅宗还将“指”的意义从语言文字扩大到某些动作,如棒喝、扬眉瞬目、竖拂子之类,所谓“曹州竖拂子,还如指月”(《五灯会元》)。
  
  进一层而言,不但“指”不可执着,“月”也不必执着。如宋?宝臣《注〈入楞伽经〉》卷四谓:“第一义者,是自证圣智三昧乐境。因言而入者,非即是言,是言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从以上论述可知,“指”与“月”中的“指”是指示或标示,也就是以此指指月,指头固然非月,但因指可得月。同样原理,指固非禅,但由指的导向,却有因指入禅之妙,故名“一指禅”。
  
  “一指禅”是古代禅师教授禅法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奇妙的教授法。从事相说,宇宙万有,森罗万象,是参差不齐的;从理性说,却是平等不二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而平等不二的真理,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经说:“于一毫端现宝玉;坐微尘里转******”,就是体证真理之后,所展现的全体大用。一指禅就是一指含摄一切,如芥子纳须弥的道理一样,禅师善巧方便,无言说法,指头大作佛事,因之一指禅便成为禅门的传奇公案。
  
  “要学失传一指禅,分明就在指头边”两句告诉我们,一指禅只是修行时引用的方法,但有的人却认指为月,失去了一指禅的本意。“分明就在指头边”告诉我们,修行是在于内心的修为,指头上能给你真消息,不必舍近就远,向外驰求;驰求徒劳无功,只增困扰,并非上策,应在指头上下功夫。古有禅尼悟道偈:“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梅枝已十分。”
  
  “一指禅”的理论还告诉我们,一个习禅者的证悟,还必须通过亲身的体验去获得,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经验和体验。禅门中俱祗和尚“一指禅”的典故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杭州天龙法嗣嫠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在住茅蓬修道时,有一名为实际的尼师来访,头戴斗笠,手持锡杖,右绕三匝曰:“道得即脱帽”。脱帽表示致敬意,暗示若道不得,便不脱帽了,可别怪我无礼啊!其中曾三匝三唱,俱胝禅师皆不得道,最后实际尼师调头欲走,师曰:“太晚了,何不留住一宿?”尼曰:“道得即住”,若道不得当然不住了。实际尼师是一位已经悟道的禅师,她是有备而来,是为了勘破俱胝和尚的见地而来的。
  
  当时俱胝和尚法缘未到,茅塞未开,虽经实际尼师一再勘破,仍未契入,哑口无言,尼师感到徒劳无功,终于失望地走了。事后,俱祗和尚百感交集,自怨自愧道:“我虽昂藏七尺,堂堂丈夫,却无丈夫气慨。他颇感懊恼,决心不再住茅蓬,准备到各方参学去!”
  
  俱胝想通过自修自学达到开悟的信心动摇了,护法神受到感动,当晚就安慰他,劝他不要远行,不要离开草庵,不久之后将有肉身菩萨前来为他说法开示。后来,约半个月,天龙和尚远道来访,俱祗和尚喜出望外,赶快恭迎入庵,礼座毕,并以前事相告。天龙和尚并没有开口说话,只竖一指头相示,俱祗和尚当下大悟!
  
  此后,凡有向他参问的,他都只竖起一个指头,而不说别的。他在晚年总结说:自从悟透了天龙的一指禅,一生都受用不尽。在俱胝和尚处,有一个做杂事的童子,他每次遇到人问事时,也总是竖起一个指头作回答。于是,有人告诉俱胝和尚说,您这里那位童子也参透了佛法,凡有人提问题,他总与和尚您一样竖起一个指头。
  
  有一天,俱胝和尚在袖子里藏了一把刀,把该童子叫来问道:听说你也参透了佛法,是吗?童子回答说:是的。俱胝又问:那你给我说说,怎样才是佛?童子竖起一个指头。俱胝乘其不备,挥刀将其手指砍掉。童子痛得大叫而走。俱胝又把他叫回来,还是问他,怎样才是佛?童子又习惯地举起手准备伸指头,但一看手指没有了,于是豁然大悟。
  
  这则公案要想借此对俱胝和尚的竖一指与童子的竖一指,作出一种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在经天龙和尚的指点后,有了自身的深切体验和觉悟,才以竖一指头来解答问学者的各种问题的;后者则完全是形式上的模仿,那个童子根本没有什么自身体验可言。他也根本不知道俱祗和尚竖起一指头的含义所在。因而只有在被砍去手指后,发现无指可举时,这位童子才从自己这一痛彻心肺的切身体验中得到了觉悟。
  
  “何必到处空寻觅, 一指浑忘便是禅” 两句诗告诉我们,禅门修行的要诀在于从内在观心中下功夫,即不注重语言文字的解说,也不心向外求,当你能够扫除心中的各种情思妄见之时,你就有可能当下触缘悟道。若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心外求法,到处寻觅悟境,非但不能成功,反而会耗费你很多精力,最终一事无成。所以,只有依赖
禅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则来行持,就会取得修行的成就。
  
  “一指浑忘便是禅”是说,一指只是学佛者在修道过程中用于指月(明心见性)的工具。当你的修证达到一定的境界之时,这种“标月之指”也就显得多余了,当你心中的连“指”这种修证的工具也没有之时,你便会悟入了禅境。
  
  禅修最忌讳处处执着,执着的结果就形成人我对立,是非纷陈,遍地鸿沟,虽有坦途,圣凡隔绝,咫尺天涯。“一指浑忘”便是破执除私,浑然忘我,平等相待,无无碍。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便是此意。禅也是空性的别名,空无我性的通达与体现,可说已达到禅的极致。空无我性也叫真性,众生的旭日之所以黯然无光,过在心中的妄执太重,我执浮云,敷天盖地,难泻金光,一旦浮云散尽,真性的旭日就出来了。所以修禅过程,不论从数息入门,参话头入门,抑或念佛入门,殊途同归,最后总得与缘起性空相应,才有勘破私见,断除我执的可能。也唯有我执断,私见除,方有破妄证真的可能。
  
  因此,“一指禅”是破执除妄想情思的利器。而“一指浑忘便是禅”,其功力便在浑忘二字,能浑忘一指,也就自能浑忘一切实我实法而证入空无我相了,那么你就能悟入禅境,证得真如本性。这就是“一指浑忘便是禅”的真义所在。(文/继平法师)

 

整理:中国当代佛教网--禅宗网

上一条新闻:【禅典小品】空手去,空手归下一条新闻:【禅门探微】南阳慧忠国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