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文化

以禅宗的观点解读“性本善”

发布时间:2017-05-02 14:05:57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性本善.jpg
来源:资料图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哲学的经典议题。为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都重视这个议题呢?因为善恶的不同,决定了哲学流派对人类不同的本质定性。
   
   我们常听到儒学讲“人之初,性本善”,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俗世社会是把人,首先视为“性本善”的。他们说:“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也就是说,“习性”改变着人的未来的品质,而人生下来都是善性的。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性本善”的儒家观点,与佛教的“佛性论”是相似又相同的。我们佛教讲:佛性它是与生俱来,一分不多也一分不少,“无杂无染”的,这似乎是在为“人之初性本善”做了注释。真是这样的么?我说完全不是的,佛教的佛性论反对着儒家的“性本善”。
   
   佛教讲“性”,是不是儒家讲的性呢?我们知道,佛教的“性”是指佛性,这个佛性含藏于所有生灵的心里,是永恒不坏的觉性。什么叫觉性?它是说佛性的本质就是“觉悟”。但儒家的“性”就不是指“觉悟的本质”,你不能用“人的觉悟本质在初时是善的,只是习惯让觉悟的本质变质了”来解释佛性。因为你这样讲了,也就违背了佛性是永恒不坏的概念定义。如果说“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它在讲佛性,就如同讲佛性也是会烂坏的一样了。我们知道:佛性是不会烂坏变质的,也是永远不会离我们而远去的。
   
   那,儒家说的“性”不是佛性,它是什么呢?从全句来看,它指的是“人的本质”,是指“人性”。人性与佛性不同,佛性论里面,还讲到人有可净可污的“心”,这个心是指“人心”。这人心的概念才近于儒家所讲的“人性”。因为从“本善”到“相远”之间,都属于讲“人性”范畴里的,所以它有善有恶,而佛教讲“心”时,即是定义为有善或有恶的。所以我明确的要指出,这个“性本善”不是佛教的“佛性论”!佛性论往往是以“性”、“心”的不同,来分析我们对觉悟的把握与否,如果心性倒置了,就是没有真正的觉悟。见性,又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六祖慧能大师为慧明在大庾岭讲法时说:“不思善、不思恶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你看,六祖说本来面目本质是不被置“善恶”的,觉悟它就是觉悟,能察善恶只是它的功能,而不是它的本质。有人说:我习儒家的“性”,不就是懂得了佛教的“明心”么,岂非也离“见性”很近啦?错!佛教讲“明心见性”,是讲明见觉悟的功能与本质,若心与性的内涵都互为混淆,是不能达到觉悟的。即便是神秀大师的渐修法,也不是拿“心”“性”混淆来修行的,他还是要求人们从功能上去反证于本质,更不要说六祖所授的顿悟法了。儒家学说只是个束缚自由的世间学问,所以常习儒家学说不能明心见性,不能得到真解脱。(文/昌迦禅师) (原标题:以禅宗论“性本善”问题)

 

整理:中国当代佛教网--禅宗网

上一条新闻:禅是八风吹不动下一条新闻:【禅门故事】沙弥开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