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悟因缘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悟因缘

资粮道:为禅宗初学者说

发布时间:2016-11-18 10:47:14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编者按:初入禅门,很多人往往摸不着路数,对祖师大德的语录、公案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这篇由长清师父所开示的《为禅宗初学者说》,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入禅之门,文章介绍了一系列入禅门前需要准备的种种资粮,现选录如下,与禅门学子共修。


  什么是资粮道?
  
  记得小时候出远门去求学,母亲总是把家里的最后一个鸡蛋硬塞进我的口袋,我常常执拗地拒绝,她说:“穷家富路!路上没有人能照顾你,只有你自己照顾好自己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们,都知道穷家富路这个道理,哪怕家里人少吃一口,也要让上路的人尽可能地多带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因为路上如果渴了饿了,再没有人照管你了。然后,就是长长的期盼和游子的泪!
  
  资粮,就是钱粮,为出远门而准备的东西。菩提道是条漫漫长路,发心踏上这条道路的学子们,也要贮备好充足的钱粮,要做长远的打算。
  
  下面,我就跟大家谈谈要准备些什么,该如何作准备?
  
  一、关于读经
  
  很多学禅的人,都以为既然学禅宗,应当阅读宗门语录,如《五灯会元》、《指月录》、《祖堂集》、《碧岩录》之类的文字。我的看法却相反,你若真想学禅,一开始不宜读这些文字。诗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这话是得诗家三昧之语,不是泛泛之言,只是少有人信。
  
  大慧宗杲禅师观一僧入室,下语多奇异,不由得眼睛一亮;再勘验,却张口结舌;更进一步逼凿之,此僧投降,老老实实交待说:“我实不悟,我是读《碧岩录》见有如此回话,学来的!”宗杲禅师将自己恩师圜悟老人所著《碧岩录》付之一炬,恐其学人滥混也。在福建长乐洋屿庵(即今此地之云门寺)期间,宗杲大师要求学人清理所有宗门语录文字之类,不得留存,凡有私藏者全部赶出寺外。除参禅打坐外,闲暇时唯许读经。没想到在此期间,竟然是学人收获最多的一次,据说有五十三位学人,先后开悟宗旨者有十三人之多。大慧禅师可谓深得禅家三昧者也!
  
  不是祖师的语言文字不好,只是怕你学得一肚皮禅话,反成悟道之障碍。下流之辈,以学舌为能事,以为模仿得一语一机,处处装模作样,而自以为会禅。如此之辈,是禅之病也,不可救也!
  
  初学一开始不宜读宗门灯录文字,唯许读经。那经又该怎么读呢?
  
  读经就应该读原典,不能读别人翻译成当代白话文的东西。当今时代,我没有看见有几人能准确地把经文意思翻译为白话者,大多是牵强附会,敷衍成文。原因是今天的翻译者未能彻悟佛陀心髓,常以世俗义去揣度翻译佛法。读这样的东西,如同嚼别人吃过的甘蔗渣,只能以盲导盲。读者未能直接体会释迦精神,接受的往往是翻译者的想法和观念。而古代的大师们则不然,他们不仅精通华梵,而且本身就是佛法的传持者,只有深得其中精义,才敢下笔为文。如著名的译经师鸠摩罗什、玄奘法师、真谛三藏、实叉难陀法师等无不如此。而且他们的译著已经过了千百年历史的检验,读者完全可以放心地去阅读。
  
  读原典是好,可是会遇到语言文字的问题,而且现在能通晓古文的学人越来越少了。这没办法!既要发心证无上道,哪能怕路途中的一点点荆棘障碍。可以读慢一点,慢慢啃,每天搞懂一小段就可以了。可以先把文字的表面意思搞清楚,至于更深的含义,这不是一下就能透彻的。有人读了一辈子经,也未必就能搞懂经的真实含义。要搞清楚字面的意思,可以查古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等,也可以看看前辈的注解,但要记住,这些只是个参考,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完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每天读一小段,如嚼橄榄,慢慢品味,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自然也就读完了。这些是基本功,不要怕慢。随着基本功的逐步扎实,你就学会了古文,并对古人的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习惯能够烂熟于胸。
  
  另外,读经必须句句销归自己,不能经是经,你是你。如果分离为二,纵然你白首穷经,读尽三藏十二部,也与佛法无丝毫交涉。学人须知,你读经时,就是在与大师对话,直面释迦及前贤。世尊虽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舍利弗说,对须菩提说,对大慧菩萨说,现在你在读经,其实世尊就是在对你说。舍利弗、须菩提等弟子的疑问,就是你的疑问,世尊对他们慈祥地开示,其实都是对你的开示。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能悟入灵山一会至今未散;宗杲禅师读《华严经》第八不动地品,能透彻殃崛摩罗赴产难因缘。若不能深入其中,浑然忘我,岂能有如是奇特机缘?现代人总是贪多求快,把佛法比同世间知识,知道的越多越好,似乎这才能证明自己有学问一样。须知佛法不是世间知识,知道多了也不一定就有用。古人拙扑,老师说一句,就能扎扎实实地去践行。据说世尊出家求道时,问他的老师:“世间万法的本质究竟是怎么回事?”老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有这一句就够了,世尊就去树下静坐,遍观一切处一切法,是否一一如此。好!确实如此,没有一法是不生灭的,这是个真理,在心中决定了这个是真理。如果没有一一化归自己,一一观察的功夫,只是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一旦其它的说法出现,难免狐疑犹豫而堕于邪谬之见。
  
  无论是《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还是《维摩诘经》、《金刚经》、《心经》、《华严经》、《圆觉经》、《般若经》、《涅\0经》、《解深密经》等,无不是佛陀心髓。这些伟大的经典,读一遍常常是不够的。随着学养的加深,修持境界的提高,每读一遍你都会有新奇的发现。资粮道的学人,初读经典,管它懂不懂,不妨先通读一遍,懂多少算多少,对经典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次读,不妨慢一些,只在疑难的字词文句之间下功夫,务必准确搞清楚每句话的意思,至少是表面直接的意思。第二遍读完后,至少在文字句意间不会有什么障碍了。第三遍读,只在真实义上下功夫,看看自己能理解多少,疑惑处有多少。凡疑惑处都一一记录下来,广泛参阅前辈们对这个义理的各种注释文字。看看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说法,他们彼此间有没有不吻合之处。如果你对他们的注释都不满意,没关系,就把这个疑惑留给自己,留在心中。有空没空,勇敢地试着去摸索一下,暂时得不出满意的答案,也没关系,且缓缓!当然,你不必一遍读完紧接着就来第二遍,你完全可以放下一段时间,以后有空再开始第二、第三遍的功课。
  
  读经,最怕没有疑问,那样是俗话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了如同没读。读经产生的疑问,往往不是知识性质的,而是直接关乎人生本质实相的疑问,这样的疑问其实很深刻也很本质!洞山大师年轻时读《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突然摸着自己的鼻子说:“明明有鼻,为什么经上说无?”老师不能答。为彻此疑,洞山遍访名师,行脚诸方,最终发明大义而成为曹洞宗的开山大师。玄奘法师在中土时,觉得诸方说法互异,不知何为真实,竟促使其发心苦行,西去天竺,求取真经,成唯识宗中土的开山大师。有学人读《法华经》,见经中有大量称赞此经功德文句,却不知此经为何物。这些都是读经引生的疑问,这些疑问都非常宝贵难得。若能破彻此疑惑,则自然证入般若波罗蜜多!

上一条新闻:追求精进修行是一种执着么?下一条新闻:一无所有与一无所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