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观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观修

禅定与佛教 

发布时间:2018-03-01 16:52:08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从悉达多太子觉悟起,禅定与佛教便不可分,但时代变迁、佛教传播、禅师体验,禅定内容日益扩大,加上佛教是外来宗教,要翻译,又引出译名变化百端,以至令人有难窥,门径、难明旨趣、难达究竟的感叹和无奈。因此,先叙禅定名相不同,解决"拦路虎",次叙禅定与佛教关系。
    1.   解析禅、定
    实际上,禅、定均是对调控心理所引发的不同意识状态及其方法的称谓,按现在话来说,功能态不同、层次不同,当然有不同的说法。禅、定各有不同含义,禅定是合称。
    禅,为梵文Dhyana音译禅那的略称,或音驮南、驮衍那、特阿那,意译旧日思维修,新曰静虑,又译为定、弃恶、功德丛林等。
先释思维修,思维修是指专门对一境或对象而详密思维的状态。以一心思维能生定心,故名   。
    静虑,指心体寂静、系念专注一境,不出杂念他想正审思虑的状态。静虑是就体而说,禅那之体为寂静而又具审虑之用,即在静定中观察思虑,故名静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的妙体叫禅那。
    禅那又译为定,但禅实为定的一种,因定有观有慧,所以称禅那为禅思。
    弃恶、功德丛林等译名,是从禅定后效为译名的。弃恶指通过修禅能达到舍弃欲界五障等一切恶习、恶因,故名。功德丛林指通过修禅可引发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优良的效应),故名。
    定,为梵文Samadhi的意译,亦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音译为三昧、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等。指心专注一境(或一对象),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引生智慧。
等持,定慧平等,故名等,心住一境,故各持,平等保持系念一境,故名等持。
    正定,心正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正定。
    定意,指修定时收领意念于一境,故称。
    调直定,指有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的作用,故名。
    正心行处,指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名。
    一般认为,定的义宽,禅的义狭,一切息虑凝心的修持总称为定。禅专指思维审虑,所以为定的一种。   。
    由于禅定的修持必须由个体内证亲验,而世界上又从来没有相同的个体,因此,禅定名称的不同实则反映了不同个体修持的实际情况,如观景的差异、方法的不同,加上不同门派、不同师传,自然讲解也就不同,甚至大异。如《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列举定的异名,共有七种:
1)三摩多,梵文为samahita,义译为等引,等指意识状态远离掉举(浮)、沈(沈)而保持平衡,达到身心俱安的状态;引,指引发各种功德(即今人所谓包括特异功能在内的练功效果)。但等引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这里的定散指定心、散心,是就心的本来状态与修行后状态对比来说的。定心是指心常住一境,散心指心散乱。定心为圣贤之修成,散心是凡人的自性。定心有有漏无漏之别,散心有善、恶、无记之分。以定散二心统一切之心,谓之定散。佛教中有句话说;“等持通定散,等引唯定心。”指等待(三昧)可通定散二心,.而等引唯有定心中才有,也就是只有定心才能引发功能,散心不可能。又等持只是有心定,而等引则通有心定、无心定。由上可见,等持与等引是表示修炼功能态的浅深层次。
    2)三摩地、三昧,上面已述,不赘。但补充说明的是此三昧通于定、散,但仅限于有心位,而不通于无心,为定之本体。
    3)三摩钵底,意译等至,指修习此定,即得大光明,无上快乐,处染不染,无能退转,即是达到身心平等之状态。但此定只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的自相。
    4)驮那演那,即上述禅那,此定通于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定。
    5)质多翳迎阿揭罗多,意译为心一境性,指将心集中于一对象而修习的意思,为定之自性。
    6)奢摩地。译为止、正受,指止心寂静离邪乱之杂念,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此定仅限于有心之净定。
    7)现法乐住,指修习禅定离开一切妄想,身心寂灭,感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此定仅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止观,是禅定的另一说法。止即上述奢摩地。为定中止分;观,音译为毗钵舍那,为定中观分,指在止的基础上,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的对象,得出佛教的观点、智慧和功德。
    但尽管如此,禅定干差万别,名称也多得不可计数,如佛教经论常说的三昧就达几百种,如百八三昧,五百三昧等,其实质是表明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根基,有种种不同的烦恼,而对治的禅定法门也就有种种不同的开示,所以,经中常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谓,更有无量法门之说。
    2.禅定的地位
    佛教由禅定悟新思想而创派,许多学说也来源于禅定状态中的发现。小乘以戒、定、慧三学概括全部佛教内容,定学为其中一支柱。在大乘,以六度概括菩萨万行,禅定为其中一度。且佛教徒认为“三学为纲,修行第一”,无修证不能理解佛法。学习概括为四步曲:信(信仰)、解(理解)、行(实践)、证(证得)。
    从佛教的著述看,历史上把佛教浩若烟海的著述分成三大部分:经、律、论,即三藏,律藏是有关憎伽及僧团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论藏是历代佛教徒所作的有关佛法的讨论和诠释,而经藏则是佛宣示的正法。人们一般为修禅习定只是从论藏中寻求指针(如《瑜伽师地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而很少依经习定。殊不知,经藏就属于定学,内中除专讲禅法的经以外,其余的经,也都是修定的观境或者是描述定中出现的境相,大如六百卷的《大般若》,短如《心经》,繁如《华严经》,简如小本《弥陀经》,无不如此。如果仅限于学经讲经,而不习定修禅,那么经中所描述的境界和理论便不能或不易理解,因为你靠的是意识分别的知解。但如果你修禅习定后再读经藏,便会契入经中的境界,,领会经中的理论,明白经藏的表达方式,因为这时你用的是无分别的直觉智慧,而且你会惊喜,经藏更精深细腻、更博大宏远。
    从戒、定、慧的关系来看,定也处于“中枢”位置。
    戒学宗旨是止恶修善,但目的是教人在持戒基础上,自净其意,养育无染的心体,以便进入禅定的通途。
定学的宗旨是息虑静缘,目的是使自性明朗,增长智慧。
慧学的宗旨是破惑证真,目的是轮断轮回之链,脱生死海,登涅岸。
戒、定、慧的关系是递进关系,如下示:依戒而生定→依定而发慧→依慧而成佛

  

上一条新闻:正字与反字 下一条新闻:禅的歧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