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观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观修

禅悟者面对世界的态度 

发布时间:2018-03-01 16:52:08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传说中的火凤凰每过五百年就会自焚一次,化为灰烬之后又会重生,重生之后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灿烂。

    达致禅悟境界的人也好像火凤凰一样,在彻底摧毁那个以「我」为中心的自我之后,就好像脱胎换骨一般,会重新站立起来,并且能够以一种更适当的态度来面对世界。这就是禅宗所说的「大死一番,再活现成。」

    虽然禅悟经验本身不易说明,但达致禅悟境界的人面对世界时所抱的态度却不难描述。那种态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高度客观

    某些精神病患者总是不能以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他们了解事物时,所了解的往往并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而是一种经过他们扭曲之后的样子。换言之,他们所认识的其实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他们对事物本身所幻想出来的「意念」。可是,当你指出他们的看法有毛病时,他们不但不会承认,反而会认为你的看法才有毛病。

    其实,我们这些精神正常的人,有时也会如此,只不过程度较轻罢了。据某些心理学家所说,儿童所了解的世界,很多时就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而只是他们所盼望的样子。即使成年人,当面对跟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事情时,往往也难以保持客观,而免不了把个人的主观意念添加到事物上面去,然后以那些意念为基础,产生种种喜乐与哀愁,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他们以为对事物本身作反应,实则只是对自己的主观意念作反应;他们以为生活于真实的世界中,实则只是生活于自己编造出来的「意念世界」之中。

    为何当我们面对跟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事情时,难以保持客观的态度呢?主要原因是利害所在,我们很容易受到自己的偏爱、憎恶、贪婪、嫉妒、仇恨、虚荣、面子……等等俗情妄念所干扰,以致未能对事物有客观的了解。其实,在那些俗情妄念的背后,正隐藏着强烈的「我念」。

    达致禅悟境界的人,由于「我念」已除,即使面对跟自己利害攸关的事情时,头脑仍会保持清明,态度仍能保持客观。因为「我念」一旦去除,种种俗情妄念就无所「依附」了。心中既然无「我」,还有谁在偏爱或憎恶呢?由于我们不再受到那些俗情妄念所干扰,即不再戴上「有色眼镜」来看事物,也就是不再把主观的意念添加到事物上面去,我们就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来了解事物了。

    也就是说,事物是如此,我们就如此地知;事物是如彼,我们就如彼地见;对事物的知见,不增一分,也不减一分。这时候,我们见高山是高山,见大海是大海,见黄花是黄花,见翠竹是翠竹,见善人是善人,见恶人是恶人,见美丽的天鹅是美丽的天鹅,见丑陋的小鸭是丑陋的小鸭……,仅此而已。

    大慈大悲

    有时侯,我们帮助别人,即使表面上不承认,其实心底里却是由于对方有某些令我们喜欢的地方。比如,他帮助她,是由于她聪明可爱;她帮助他,是由于他风趣幽默。如果对方连半点令我们喜欢之处也没有,就很可能不给予帮助。

    又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虽然不是由于对方有令自己喜欢之处,但却基于将来可使自己得某种回报。回报不一定是现世的利益,也可以是来世的「善果」对相信「来世果报」的人来说。如果不可能有任何回报,我们也许不会给予帮助。

    亦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并非由于上述那两种原因,而是希望藉此增加自信或自我肯定。如果完全不能满足那份心底的渴望,亦很可能不会帮助别人。

    还有,有时我们帮助别人,甚至显得很热诚,主要原因无非是恐惧孤单和不耐寂寞,通过助人,既可以结交朋友,亦可以使生活热闹一些。如果那份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助人的热诚也许会迅速冷却。

    以上说明了许多助人行为表面上似乎纯粹是为了别人,其实却是为了自己。换句话说,那些行为全都是以「我念」为出发点的,而并非发自慈悲心。真正发自慈悲心的行为,是与「我念」无关的。

    当然,我们偶尔亦会有发自慈悲心的助人行为。比如,对贫穷者慷慨解囊、对危难者伸出援手等等。然而,这类慈悲行为往往为时短暂,程度亦较浅,那只是人性光辉的偶然闪露而已。

    我们怎样才能经常怀着慈悲心态?怎样才能有深厚的慈悲情怀?亦即是怎样才能够达致大慈大悲的境地?那就需要去除「我念」了。

    有些人在平日的生活里,虽然看起来好像很有道德涵养,但由于「我念」并未根除,当遇到某些涉及个人利害的重大事情时,掩藏着或压抑着的「我念」就会显露出来,那平日看来不错的道德涵养就会抛掉,并表现出令人失望的行为。

    达致禅悟境界的人,由于「我念」已经减除,「我」与「非我」的隔膜逐渐打破,因而能够亲切地体会到自己与别人实在是一个「整体」。别人快乐,就会「随喜」;别人痛苦,亦会感同身受。这时,人类本有的高尚情操──慈悲之情──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毫无牵强。

    发自慈悲心的助人行为,不含自我的色彩。行善不但不求别人知道,连自己也不会记挂在心上。别人需要帮助,就尽力帮助。事情完了,便告一段落。这种无执无求的德行就是「阴德」,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无功用行」。

    无所执着

    在平日生活里,我们不是执着于这些东西,就是执着于那些事情。由于太执着,很容易会导致心绪不宁、失眠、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其实,在执着的背后,正隐藏着强烈的「我念」。如果全无「我念」,还有谁在执着呢?

    达致禅悟境界的人,对于任何东西或事情,都抱着一种无所执着的态度。当然,这并不是说,禅悟者不再想任何东西,不再做任何事情;如果不思不动,那只是「死寂」,绝非无所执着。无所执着是指在处理任何东西或事情时,都能够保持一种「空灵」的心境。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心境──既「关注」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又「超越」那些东西或事情。

    然而,对于一个心中充满「我念」的人来说,尽管他很渴望去除执着,但也难以真正达致无执无着的境界,至多也只能做到「形似」而已。为甚么呢?因为「我念」仍在,就难免会对事物产生欲求,一有欲求,心境就无法「空灵」,亦即难以真正达致无所执着的境地。

    要真正达致无所执着的境地,就需要去除「我念」。「我念」一旦根除,一切就轻松了。当然,为了语言上的有效沟通起见,我们仍然可以使用一般的日常语言:「这是我的观点」、「那是我的东西」、「我获得优异奖」、「我名列第一」……,不过,当我们那样说的时候,心中却毫无「我念」和执着。即使在别人看来,我们拥有学识、金钱、名誉、权位等等东西,但在内心中却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又假如我们为了要维护真理,跟别人展开激烈的辩论,心灵也总是处于「空灵」的状态,毫无恨意,全无执着。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总括而言,禅悟者面对世界的态度主要有三点:一、高度客观;二、大慈大悲;三、无所执着。然而,这是一种粗略的说法,由于禅悟境界本身有高低之别,亦即是放下「我念」有彻底不彻底之分,因此那些态度其实亦有程度上的差异。不过,随着悟境的提升,禅悟者就愈来愈能够以更客观、更慈悲、更无执的态度来面对世界。

  

上一条新闻:禅宗与武士 下一条新闻:禅堂是选佛的道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