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观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观修

禅净何争 三 

发布时间:2018-03-01 16:52:08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禅是最上一乘法,犹如纯奶,卖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无奶性,学佛法的也如纯奶掺了水,永明看到,便对[掺了水]的禅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并非说[纯奶]的禅错路。永明禅师上智者岩作禅净二窥,[若净]是他本心所好的,则他必不至于拈至七度方决,且永明禅师出身禅宗,是法眼宗的第三代,那会有自抑己宗,说禅不好的道理?

参禅的方法,如[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其目的只求明心见性;后人参禅违此方法,得些清净境界,通身轻飘飘的,一下子就[开静]了,便自以为有工夫,其实滞于阴境【注二】,却不知一念缘起无生,未能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永明因此说‘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倒不如念佛就能‘万修万人去’。

要[有净土]才能见弥陀!?若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为可靠,这又打错妄想了。《楞严经》中阿难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如此说来岂不是释迦牟尼佛之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阿弥陀世尊之威神却可恃,能惠我三昧耶【注三】?念佛,决定比妄想三毒五欲好:如做好梦,醒来精神愉快;做恶梦,醒来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倘能法法皆通,则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禅有净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谁能惹他呢?为师作佛,自是理所当然了。至于无善根者,不信禅亦不信净,糊里糊涂,则万劫千生,‘没个人依怙’了。

我平生没有劝过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注四】。每念《楞严经》所指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痛心,故如今把〈四料简〉的意旨略加辨说,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因《四料简》之偏颇不通而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负永明禅师了。

本文摘录自香港荃湾三叠潭‘香海慈航’印行之《五十三参禅语录》 

【注一】有关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之出处,后世大都因循沿袭,又或者避而不谈;虚云老和尚以身系禅门故,亦讳言[伪托),免起争端。第四期《禅学研究》杂志刊登顾伟康先生题为〈永明延寿的禅净四料简〉之文章,内容就〈四料简〉之由来,探本寻源,资料翔实可信。至此,可谓真相大白矣!(该文之〈摘要〉在《中国禅学》年刊第一卷(二○○二年)转载,现稍予点校,辑录成本篇之附页一,以供参考,读者亦可上网查悉。)

【注二】中土禅林古制,坐香门庭,长年以[坐香]为常课。平日坐香三枝,早午晚各一枝,短者一时一刻(约七十五分钟),长则一时三刻或两小时;秋后加香,冬制禅七,即入冬后打禅七,七期里每日坐香增至十数枝,其他殿堂功课一律免却,到岁末或越年方休。坐香时,一众禅子聚于禅堂之内,各各盘腿坐好,当职者(称为维那)击引罄(或捶鱼)三下以示‘止静’,大众于是肃然,禅堂内外,鸦雀无声。香尽时至,维那便击引罄(或捶鱼)一下‘开静’,大众方可下座。或有禅子偶尔定境现前,止静之声刚响过,转瞬间,开静之声又起,便误以为有定功,殊不知这只是[盲猫撞著瞎鼠],偶然碰得,未可认真。

【注三】净土宗行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恢恢宏愿,深可钦敬。当中颇有认为只要能莲生彼邦,之后华阁金阶,鸟语妙音,诸上善人而为伴,便可安然直至究竟,然后才倒驾慈航,回入娑婆,度诸冤亲。《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于清旦,各以衣襟,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于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可见极乐世界众生亦非足不出户:彼邦众生若于晨兴来此土,从呱呱堕地起,现身为人,服三法衣,圣戒严明,威仪肃整,弘范人天,敷演无量妙义(妙华),利乐此土无边有情,是为对佛供养之最;甚或,备尝恶辣,捐身毁形,酬还宿业,无怨无恚,于此土安祥舍报,然后还归本国。计:人问一百年,忉利天才一昼夜,何况弥陀净土无量光,无量寿?回国后还可从容饭食经行哩!若视净土为[温室],不必历炼,不用酬宿,安安然直至佛位,似非弥陀之本旨,于义亦有所亏。

【注四】编者读文至此,深心栗六:我辈根浅器漏,却总好于诸法门中强分高下;视不超色,听不超声,却总好评断谁为上智,谁是下愚;偏肯教人弃此修彼、弃彼修此,为振振其词,便任情褒贬,不意早已如《大悲忏法》中所说,在谤法谤人了。

备考本篇原文并无分段,文内之段落、小字及部份标点为编者所加。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探源(摘要)

摘自《禅学研究》第4期,一五三―一六二页  撰文:顾伟康 

由于相传北宋永明延寿(西元九○四―九七五年)作有〈禅净四料简〉,使禅净双修成了延寿《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的唯一主旨,而倡‘唯心净土’则成了延寿一生最大功绩。但考察延寿《宗镜录》的主旨,乃是‘以心为本’,绝对是站在禅宗的立场上,认禅宗为不二法门,以禅宗之‘心’去融会全体佛法。延寿不是单一提倡狭窄的‘禅净合一’,而是更大范围地提倡‘教禅合一’;不是单一提倡‘唯心净土’,而是更广泛地号召‘万善同归’。这才是延寿著作的主题和核心,也是延寿一生的功绩所在。

〈四料简〉之立论,绝不止于禅净合一。对其出处,大多数人避而不谈。其滥觞应是明洪武十四年(西元一三八一年)独庵道衍(即姚广孝)编《净土简要录》并赋《诸上善人咏》:‘(延寿)有《宗镜录》一百卷行世,有四偈劝禅人兼修净土。’行文含糊其事,但二者前后相连,颇会令人视为一事。至清僧济能,于乾隆卅五年(西元一七七○年)撰《角虎集》,则直言:‘(延寿)为《宗镜录》一百卷,中有〈四料简〉。’

延寿的佛教立场,是教禅合一、万善同归,还没有到单独的禅净合一阶段,更不用说如〈四料简〉中那净高于禅的思想了。在《宗镜录》中,延寿将净土置于禅宗及圆教之下。直言之,净土尚不够圆教之资格,何能想像同一书中会出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的话?较早的佛教典籍如《宋高僧传》本传、《景德传灯录》本传中都没有〈四料简〉。净土中人,如四明知礼、慈云遵式、元照、居士杨杰等人宣扬净土,不遗余力,但他们的著作中,没有一处提及过〈四料简〉。这种情况至飞山戒珠于宋英宗治平元年(西元一○六四年)撰净土《往生传》时,尚未改变。然而,到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八四年),王古撰《新修往生传》中,收入了唯一的一位禅宗中人,即是永明延寿,且在其背景中安放了净土行的主题。但即便如此,也未见〈四料简〉。当时距延寿逝世正好一一○年。从此以后,禅净两家,各持己见。净土宗方面,直至南宋庆元六年(西元二一○○年),石芝宗明(西元一一五一―一二一四年)编《乐邦文类》,增添了延寿抓窥决定修习净土的故事,但仍无〈四料简〉。志磐于南宋咸淳五年(西元一二六九年)撰《佛祖统纪》,也还只有抓龟故事,而无〈四料简〉。

延寿之后三五○年,元僧天如惟则撰《净土或问》,对〈四料简〉一首一尾著意阐发,使延寿俨然有净土宗祖架势。这是最早的关于〈四料简〉的文字。明洪武十四年(西元一三八一年),独庵道衍撰《诸上善人咏》,洪武廿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大编《净土指归集》,洪武廿八年(西元一三九五年)妙叶撰《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都把〈四料简〉挂在永明延寿的名下,放在极为突出的地位,一句一句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明。从此以后,率成定论。

可见,〈四料简〉的问世,最早是在元末明初,其出现与当时的净土宗兴盛有很大的关系。


  

上一条新闻:佛心是什么? 下一条新闻:禅净何争 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