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禅宗观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禅宗观修

论生活禅 

发布时间:2018-03-01 16:52:08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1)《维摩经》与生活禅

  “《观众生品》载,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法,便以天花洒向菩萨和大弟子的身上。花到诸菩萨身上,纷纷堕落;到大弟子的身上,便粘着不堕。大弟子们运起种种神通去花,却始终不能去掉。天女问舍利弗为什么要去花,舍利弗说此花‘不如法’。天女指出花的本身无所谓如法不如法,说它‘不如法’,是‘仁者自生分别想’,而诸菩萨已断了一切分别想,进入不二法门,所以花落到身上,不再粘着;‘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声闻因烦恼结习未曾断尽,内心仍有污染,所以天花着身而不能去;菩萨结习已断,内心没有烦恼习气的污杂,外花就不再着身。所谓结习,即是相对意识。‘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对已证入绝对不二的菩萨,相对的五欲无可奈何,一切色相等法,皆无法侵入,因为一旦进入便立即为绝对所熔化,变为绝对。禅宗以‘洪炉’比绝对,以‘点雪’比相对。‘点雪’飞入‘洪炉’中,刹那之间即被消熔。……唐释皎然《答李季兰》:‘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风神摇曳,亦颇得《维摩经》天女散花三昧。”【《禅宗思想渊源》第5章《〈维摩经〉与禅宗思想》,145~146页。】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动静皆是佛性,穿衣食饭,行住坐卧,皆在定中,如此,‘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维摩经》表达此种观念最为出色的是‘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见色即空,无所分别,故与盲等。虽无分别,而能了知一切法,这也正是禅宗所追求的境界:‘学道之人要复如婴孩,荣辱功名,逆情顺境,都动他不得,眼见色与盲等,耳闻声与聋等,如痴似兀,其心不动,如须弥山,这个是衲僧家真实得力处。’玄沙三种病人公案,旨在超越见闻觉知的分别妄想,拨除见尘明见性,荡除妄心见本心,以契入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实相无相境界。”【同上书,146~147页。】

  2.《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的悟心:‘云何修习佛功德?犹如莲花不著水。’‘最极清净如虚空,不染世法如莲花。’‘善知识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著于水。’‘世法所不染,如莲花在水。’受《华严经》等大乘经论的影响,莲花不染尘的意象,成为禅诗喜用的意象。”【《禅宗思想渊源》第7章《〈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236~238页。】

  “与莲花不染喻象相应的,是《华严经》标举的在家出家的生活方式:‘不染家属,虽现在家,心无所著。’世俗之家染污心性,因此,菩萨在家,就要持守自性,在染离染。禅宗也主张在家出家的修行方式。鸟窠禅师曾告诫弟子:‘汝当为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谢灵运之俦也。’据《庐山莲社杂录》,谢灵运想参加白莲社,慧远不允,灵运遂对生法师说:‘白莲道人将谓我俗缘未尽,而不知我在家出家久矣。’故鸟窠引以为比。会昌法难中,朝廷强迫僧人还俗,智真作偈示众:‘明月分形处处新,白衣宁坠解空人。谁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为居士身。’ 千江有水千江月,纯明清湛的心性,不论照映在什么地方,都不改其澄明的质性。虽然披上了俗装,并不会影响弘法的信仰。尽管身在俗世,也不妨碍修行悟道,因为金粟如来的前身,就曾作过维摩诘居士。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法难之后,宣宗中兴佛教,智真仍然身着俗装,直至圆寂。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真德秀《净豁持钵求度为说偈言》:‘一真不昧人中佛,五戒俱全俗里僧。必待方袍与圆顶,维摩庞老又何曾?’对在家出家的观念,也有较为圆融的看法。”【同上书,238~239页。】

  3.《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陈操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经文的意旨是一切为生活做的事都是佛事。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并不一定要脱离人世,脱离家庭,跑到深山古庙里专修,才是佛法。各种生活方式(‘治生产业’),皆与形而上的道(‘实相’)不相违背,入世法、出世法,平等不二。永明延寿谓:‘《法华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若得一切解脱者,岂有一法非佛事乎?’也表达了对《法华经》日用境的透彻体证。《法华经・化城喻品》:‘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对此,禅宗亦有独特的理解与发挥,如怀海认为是由于执着于善而不得成佛道,光祚以金屑虽贵落眼成翳说明不可执着于成佛的意念,临济则从本性无生无灭、本来是佛不必更作佛的视点理解‘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慧开也是从与临济同样的高度理解这则经文。凡此均说明禅宗主张在圣境中要有转身一路。禅宗将《法华经》的‘一乘法’化作开单展钵、拈匙把箸的日用,同时指出要将日用是道的意念进一步超越,否则就容易陷入将禅悟庸俗化、浮浅化的泥淖,与佛法相违,而导致眉须脱落。”【《禅宗思想渊源》第8章《〈法华经〉与禅宗思想》,305~306页。】

  4.《圆觉经》与生活禅

  “《圆觉经・威德自在章》:‘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声出于外。烦恼涅,不相留碍。’悟到了此心本来清净,不被外界的幻化所蒙蔽,也不拘泥于念佛打坐种种静相,彻底明白身心是悟道的障碍,体证无知与觉悟是同一个东西,永远超过身心的障碍,也超过无碍(空)的境界,就可以享受物质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转过来享受自己的身心,而不再被情绪、欲望所役使。此时,虽然像普通人那样行往坐卧,穿衣吃饭,有喜怒哀乐,但内心却是超越宁静的。烦恼也空,涅也空。禅宗也非常重视在尘出尘的生命体验,提倡通过艰苦的修行脱离尘劳。黄檗偈‘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指出彻底摆脱无始以来无明烦恼根性,需要刻苦的修行。一旦心牛落入见取之草,就要拽紧鼻头,严格自砺。经过一番寒透骨髓的磨炼,觉悟之花便会芳香四溢。禅宗还进一步指出不与万法为侣,剔除见闻的粘着性,即是超脱世俗尘劳。彻底超越了世俗尘劳的圆觉妙心,如同纯净的琉璃与晶莹的明月交相辉映,如同净莲绽放在污淖之中:‘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此乃火宅尘劳中真方便也。’‘虽在尘劳中,尘劳不染;虽居净妙处,净妙收他不住。’”【《禅宗思想渊源》第9章《〈圆觉经〉与禅宗思想》,351~352页。】

  5.《涅经》与生活禅

  “从中道不二出发,《涅经》将烦恼与涅视为一体,‘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延寿指出,《涅经》六盲摸象喻各执五阴等六法以为佛性,虽然六法不是佛性,但佛性也不离六法。禅宗对《涅经》‘四山’之喻的运用也表征了生死即涅的体验。《涅经》云:‘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惟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四山相逼,谓人身无常,常为生、老、病、死四苦所逼迫,而无所逃逸。老山指人之渐渐老迈,容色枯悴,精神昏昧,故老山能坏一切壮年盛色。病山指人之四大不调,身心疲惫,故病山能坏一切强健。死山指人之身尽命终时,四大悉灭,故死山能坏一切寿命。禅宗运用‘四山’之喻说明看透生命的虚幻。‘问:四山相逼时如何?师曰: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四大非有,即可超越质碍生命。看透生命的虚幻,就不会为四山所逼,做自己的主宰。禅宗注意启发学人承当生老病死中的自主性:‘朝阳云掩,夜月收光。四山烟雾起,大地绝纤埃。正当与么时,什么人作主?’当成为自己的主宰时,便可获得自由自在的生命情境。归宗偈:‘独步四山顶,优游三大路’,展示了超然于四山、雍容娴雅顾盼生雄的气度,引起了禅者的景羡。清远偈:‘崖头浮图示其相,台上野云飞不住。周游独步或可追,锦绣谷中归舍去。’即是对归宗的‘周游独步’表示了无限向往。而曹山接引学人时,更以超拔的悟性,表示了生死即涅的体验:‘问:“四山相逼时如何?”师曰:“曹山在里许。”曰:“还求出也无?”师曰:“在里许,即求出。”’明知自身‘在里许’,却能够泰然处之,并没有‘求出’的意念,这本身就已经超出了‘四山’,不为其所逼了。”【《禅宗思想渊源》第10章《〈涅经〉与禅宗思想》,405~406页。】

  

上一条新闻:《禅宗哲学象征》论生活禅 下一条新闻:人命到底有多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