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热搜:禅宗文化  禅宗公案  禅宗祖庭  禅宗智慧

法眼宗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眼宗

法眼宗心物一辨析 

发布时间:2016-11-18 10:10:53 新闻来源:当代佛教

法眼宗心物一\0\0辨析

海\0官校 \0\0 \0美妃

摘 要

  法眼宗同\0是\0承了慧能\0宗的心性\0\0\0,都主\0\0生命\0象上去\0\0自我的本心、本性,也就是在把握本心、本性的基\0上去克服主\0\0客\0、有限\0\0限、短\0\0永恒的\0立,超越\0\0、痛苦、生死以建立精神家\0,\0得解\0。\0主\0\0和\0\0法\0\0也重\0\0述心\0自\0的皎\0\0\0,\0心性上去\0一理\0事、本\0未的矛盾\0\0、安置主\0\0客\0、一心\0\0物的\0\0,以把握宇宙\0人生的真\0,求得\0\0任\0、自由自在。


 
壹、 \0\0

  心物\0\0,亦即精神\0物\0的\0\0\0\0,是哲\0的基本\0\0之一。在西方近代哲\0中,\0於精神\0物\0的\0\0\0\0相\0多。事\0上西方早在古希\0\0期,心物\0\0的\0\0就\0始了-有唯心、唯物之\0。至於在中\0哲\0思想中,先秦\0期思想家\0於心物\0\0已有所\0\0。到中\0近古\0期(宋元明清\0代),\0多思想家更\0於心物\0\0\0行了\0\0相\0的\0\0。

  “心”是什\0? 心是否能\0\0立於物\0而存在? 就像大家\0\0所了解的\0魂或是鬼魂一般的存在。 如果心可以\0立於物\0存在,也就是\0,心\0不是物\0造成的,那\0,心和物要怎\0互相影\0呢? \0我\0\0\0的\0候 (心的作用) 我\0\0得心跳加速(物的作用),而\0我\0不小心被割\0的\0候 (物的作用),\0我\0感\0到痛 (心的作用)。\0庸置疑的,心和物互相影\0著,如果心可以\0立於物而存在,心物如何互相影\0? \0是一\0\0以回答的\0\0。如果,心不能\0立於物而存在,也就是\0,心其\0是物所\0造\0生的,例如,大\0作用\0生了心\0\0象。那\0,要解\0心物互相影\0就\0\0\0了,但是,我\0如何用物\0解\0心\0\0象? \0我\0企\0使用客\0物理物\0\0解\0主\0心\0\0象\0,我\0遇\0另一\0\0\0,\0\0\0叫做心之不可化\0性\0\0,也就是\0,客\0事\0\0法用\0解\0主\0\0\0。由笛卡\0\0始的\0心物\0\0\0行另一\0思考\0回答。他\0\0心\0物是完全不同的\0\0\0西,而\0者的交\0\0是大\0的松果腺,藉由松果腺,心\0物能\0互相影\0。笛卡\0提出松果\0的理由是,松果腺在大\0中央部位,而且不同於其他部位的\0\0\0\0\0\0,它是\0一的。然而,\0今\0神\0科\0已\0有足\0的理由相信笛卡\0\0法是\0的。\0多不同的理\0被提出\0法解\0\0\0心物\0\0。例如,取消唯物\0\0\0,我\0所以\0的那\0\0法被客\0事\0所把握的“心”,其\0是我\0的\0\0。性\0二元\0主\0,心\0物都是由物所\0生,但是,\0有著完全不同的性\0。又有人主\0,心物\0\0源自於我\0的\0\0的\0知思考,\0有人主\0,心物\0\0的解答超\0人\0\0知\0限。

  一般而言,\0我\0透\0\0\0\0\0探究我\0的心\0,我\0\0\0\0,它如果不是被推\0性思\0控制,就是被感\0或心情所控制。所以,\0我\0省察一下感\0和推\0性思\0是如何在我\0心中\0生。我\0可\0粹\0生理\0次如感官知\0\0\0,但\0我\0要\0意\0的角度\0了解感\0\0,\0\0\0\0就更\0\0了。\0然我\0自然地就接受感\0和身\0的神\0系\0一定有\0,我\0\0得必\0同\0要能\0明更深\0次的感\0,或是我\0所\0的\0\0的各\0\0\0。\0我所知,\0\0修者所做的\0\0指出了\0有科\0典\0尚很\0\0明其\0象。

  我要指出\0然在\0\0\0域完成的研究\0很少,\0管事\0上\0少\0的研究\0在基\0\0段,\0些\0\0已告\0我\0,身\0\0任何故意\0化,而且\0人不做任何身\0活\0,一\0人光用心\0一\0的力量,就能改\0他的生理\0\0。按照\0有人\0生理\0的假\0,很\0解\0所\0生的生理\0化。我\0的意\0和所有我\0的\0\0都有\0於我\0的身\0,\0\0是毫\0疑\0的,所以\0某\0意\0而言,人的身心是解不\0的。然而,同\0那\0研究似乎指出一\0可能性,人的心同\0也有自己的力量,可由反省、\0思或修心而增\0。尤有\0者,\0代\0\0,愈\0愈肯定治\0\0程中意志的力量,\0是\0\0人知的事情。一\0人的意志力量,可影\0他的生理\0\0。意志力量是如何被\0展出\0的呢?\0可\0由想通某些事情和\0自己的理解找到合理根\0而做到。同\0也可透\0\0修而做到。不管以那一\0方式\0展出\0,\0在,意志能影\0生理\0化已被承\0了。

  \0\0宗理\0思\0\0看,有\0\0理路通向主\0\0情有性,\0情\0法\0其一是吸取中\0\0\0的道\0所不在的理念,\0合佛教的真如遍在的思想,\0\0道、真如遍於\0情,由此\0情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甚至也在\0法\0另一\0是按照佛教的\0法由心造,即\0物不\0心而存在的理\0,\0情之物也是不\0心,心物一\0,而心是有知的,有佛性的,\0情之物也由此而有知、有佛性。\0是分\0\0宇宙本\0和主\0本\0,即客\0和主\0\0方面推\0出\0情有性和\0情\0法的主\0。但\0\0主\0\0不是佛教各派都\0成的,在\0宗\0部,荷\0宗就持相反的立\0。法眼宗人\0承了佛教的「\0由心造」的基本思想【\0一】,然外物究竟如何由心造,是一\0令不少\0\0感到困惑的大\0\0,\0\0\0在\0述\0,似乎尚有困惑在。法眼宗的心性\0,由於重\0理事\0\0和心物\0\0的\0述,因此\0宋明理\0和心\0所\0生的影\0是至深且巨的。
   
  古今中外各宗各派各家\0\0心物\0\0的\0解理\0\0出不\0,\0非一\0能探\0得完,本文\0就\0\0\0法眼宗的心性\0有相\0\0的藏\0密教明空不二\0\0者作一聚焦\0行研析,\0期能\0宇宙\0物的本源-\0相的\0\0再探究竟。
\0、心的名、\0、用
   
  五代宋初\0法眼宗的延\0 (西元904~975年) 【\0二】,\0了整合\0宗和其他宗派的\0理思想,在其所\0撰的百卷巨\0《宗\0\0》中提出「一心\0宗」的宗旨,竭力以「心宗」\0\0一佛教各宗各派的\0\0。他所\0\0的一心思想\0\0\0\0的心性\0\0\0相近。延\0想通\0整合各宗派,打通\0南岳洪州宗的界限,\0\0上仍表\0出\0洪州宗心性\0,尤其是\0修方法的\0立。
   
  延\0在\0《宗\0\0》\0名\0\0\0「\0一心\0宗,照\0物如\0。」「\0一心\0宗」,即是以一心\0宗、心即是宗,即是佛教的正宗、宗旨。\0\0上,心宗也就是\0法、\0宗。「照\0物如\0」,是\0\0照\0物如同\0子一般明\0。在延\0看\0,心在佛教教\0中居於首要的、中心的地位, 一切法唯心所造,「一切法中,心\0上首」,「一切明中,心明\0上」【\0三】。

  那\0,究竟延\0是怎\0\0述心的\0涵、功能的呢\0他主要是\0揭示\0生成佛之源的角度\0\0述心的,他\0\0「\0今\0人\0\0心性\0明之\0,立心\0宗。」他重\0\0明心性,他所\0的心是指真心、本心,也\0真如心、自性清\0心、如\0藏,他\0\0一乘法者,一心是。 但守一心,即心真如\0。……心\0形〔\0〕色, \0根\0住,\0生\0\0,亦\0\0\0可行 。 若有可\0行者,即是受、想、行、\0,非是本心,皆是有\0功用。 \0祖只是以心\0心,\0者印可,更\0\0法。 ……\0心所生,皆同幻化,但直了真心,自然真\0。\0宗\0\0就是以心\0心,\0直\0本心者\0予印可,此外\0\0他法。凡是由一般心\0活\0所\0生的,都如同幻化一般,是不真\0的,但若直接了悟真心,\0是自然真\0的,才是澈\0\0相。
   
  在把心性定\0真心的同\0,延\0\0\0\0了心的\0涵、\0\0。《宗\0\0》卷34\0\0\0有人\0\0「每\0\0\0云, 迷之即垢,悟之即\0,\0之即凡, 修之即\0,能生世出世\0一切\0法,此是何           物\0」 (此\0功能用\0)) 答云\0「是心。」(\0名答\0) 愚者\0名,便\0己\0,智者\0更\0\0「何者是心\0」答云\0「知即是心,此一言最\0最的。」
    
  \0段\0涉及心的名、\0、用。延\0\0\0心是名字,能生世\0和出世\0一切事物是心的功用,\0\0上\0,「知即是心」,知是心的\0,即心之所以\0心的\0性。那\0\0\0的知指什\0呢\0作\0真心的本有\0性,知是了了\0知。延\0在\0\0知的含\0\0\0\0「此言知者,不是\0知,意\0真性不同\0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0境分\0之\0,非如照\0了\0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0四】延\0所\0的知,是指真如之性,即心的本有\0性,它既不同於\0外界事物\0行主\0分\0的「\0」,也不是悟照\0性了\0\0相的「智」。「此真心自\0之知,即\0\0心,不假作意,任\0常知,非涉有\0,永超能所。」【\0五】\0\0知是真心自\0的知,是\0\0思\0的自然常知,是不涉有\0判\0又超越主客的知\0,\0\0知是一\0解知,不是\0知。\0生自\0的解知需要教\0的印\0 ,他引南\0慧\0的\0\0「\0宗法者,\0依佛\0一乘了\0,契取本原心地,\0相\0授,\0佛道同。」\0\0要以教\0\0契取本原心地,即\0明心性,\0到解悟,以\0佛道同。延\0\0\0在解知、解悟的基\0上\0\0\0\0修\0,以求\0知、\0悟,如\0\0\0金\0\0中\0\0的\0相。
   
  延\0\0\0心具有性\0相,即\0\0用\0\0\0次,他\0\0「性相二\0,是自心之\0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0,如\0水有波\0若得\0而缺妙用之\0,似\0波有水。 且未有\0波之水,曾\0不\0之波。 以波澈水源,水\0波末, 如性\0相表, 相\0性源。」【\0六】延\0\0\0,心的性相\0用,\0如水\0波一\0,是相成共存的\0\0,也是本\0末、本原\0\0象的互\0\0\0。延\0\0把心的性相\0用\0心的空有、理事、真俗\0通\0\0起\0,他\0\0「此空有二\0, 亦是理事二\0,亦是性相二\0,亦是\0用二\0, 亦是真俗二\0,……或相\0相\0,相是相非, 相遍相成,相害相\0,相即相在,相覆相迷,一一如是,各各融通。今以一心\0性之\0,一\0收\0,名\0\0\0,境\0俱融,契旨妄言,咸\0宗\0。」【\0七】
  
  「\0性」即相空。\0是\0,空有、理事、性相等不同二\0都是相融相通的。今以「一心\0性」的法\0,收\0空有、理事 、性相等二\0,名\0\0\0,主客相融,忘言契理,以同\0於\0旨。
   
  \0\0\0注意的是,延\0不\0把理事\0性相、\0用、真俗、空有打通,而且\0理事尤\0重\0,他在回答「云何唯立一心,以\0宗\0」的\0\0\0\0\0「此一心法,理事\0\0。」【\0八】\0\0心中理事\0融是立一心\0宗\0的根本原因。他在《\0善同\0集》卷上\0宗明\0就指出,\0法惟心,而修行\0依理事,\0就理事\0\0展\0\0述。他\0\0「若\0理事,函旨\0明。 \0而推之,非一非\0。是以性\0之理,相\0之事,力用交\0,舒卷同\0。 ……事因理立,……理因事彰。 ……若\0事而推理,\0\0\0之愚\0若\0理而行事,同凡夫之\0。 ……同\0\0\0,自在\0\0。一切施\0,\0非\0佛。」【\0九】\0是\0理\0事是不一不\0的\0\0,\0以理事\0融思想指\0修持,如此\0自由自在,\0\0任\0,一切事行都是明心\0性事了。
    
  具有上述\0涵的真心是遍於凡\0的,他\0:「一切法界十方\0佛、\0大菩\0、\0\0、\0\0、一切\0生皆同此心 。」【\0十】此心法是\0明了悟真心\0\0成佛慧。


\0、心物一\0\0

  在法眼宗人看\0,一般的人都是把心\0物割裂\0\0,不能\0物上\0心(本心),若能\0物上\0心,心物打成一片,就不\0有「心外有法」和「心法不周」的\0\0了

  \0宗人常\0心\0法的\0\0,「法」乃含外界事物和佛法等多重含\0。心\0外物、心\0佛法的\0\0如何,是佛教心性\0的重大\0\0,心\0外界是主\0\0客\0的\0\0,心\0佛法是主\0\0修持成佛的\0\0,二者都直接涉及心性的性\0和功能\0\0。通\0\0\0\0方面的\0述,\0一步突出人心的自然之性,\0\0\0生心地自然,心\0取\0,不附於物,自由自在,具足佛性,一切\0成。石\0希\0在<\0同契>中\0\0「\0源明皎\0,枝派暗流注」【\0十一】「\0源」,即心源,\0一切事物、\0象的根源 。\0源皎\0清\0,也就是自性清\0心,就是佛性。「枝派」,指物。\0物是\0源所派生,是\0源所\0\0的。由此也可\0,心\0\0物是一\0,心\0物是\0通的,然而物\0如暗地\0流注一般,心物一\0的\0\0\0通\0\0又不是豁然明朗的。\0心源派生\0物的\0\0出\0,<\0同契>宣\0心\0物具有本末、\0\0、交互流注的\0\0。
  
  \0於心\0物的\0\0\0\0\0\0,法眼宗人尤\0\0衷於探\0 。慧明\0\0就常以\0\0\0\0\0\0\0人,以了解\0方的\0修造\0。一次,有二\0客到慧明住\0大梅山,慧明就提出了\0\0富有哲理性的\0\0\0\0 (慧明 ) \0曰\0「上座\0什\0\0\0」曰\0「都城。」\0曰\0「上座\0都城到此山, \0都城少上座、此山剩上座。 剩\0心外有法,少\0心法不周。\0得道理即住,不\0即去。」其二\0客不能\0。\0客\0\0都城到大梅山,都城少一人,大梅山多一人。多是表示主\0心外另有法,少是表明主\0心不周全。一多一少涉及到心法\0外界都城、大梅山的\0\0如何\0通\0明,是\0修的一大\0\0。看\0二位\0客不能\0通\0心生\0物和心物一\0\0回答\0\0。後\0慧明\0\0住天台山,\0有博\0\0\0的朋\0\0\0\0\0\0理,也有一段\0\0\0\0 (慧明 ) 曰\0「言多去道\0矣,今有事借\0\0只如\0上\0\0及\0先德\0有不悟者也\0\0」明\0曰\0「若是\0\0先德\0不有悟者哉\0」\0曰\0「一人\0真\0源,十方\0空悉皆消\0,今天台山嶷然,如何得消\0去\0」朋\0不知所措。【\0十二】按照心生\0法,心物一\0的\0理,只要以前有一位\0\0\0明真心回\0心源,就\0\0致十方空\0、外界全都消\0,而今天台山依然高\0而立,\0未消\0,\0\0如何\0明呢\0慧明\0\0的真意是在提倡以「\0色(物)便\0心」的\0悟\0消除心物的\0立,\0\0心物一\0,便\0有心外的天台山嶷然特立的\0\0了。
   
  法眼宗人又\0一步深究「\0色便\0心」的「心」是什\0心,此心\0物是同是\0\0文益的弟子清\0\0\0就提出了\0\0\0\0,他\0\0\0色便\0心, 且\0作什\0心\0山河大地,\0象森\0,青\0赤白, 男女等相,是心不是心\0若是心,\0什\0\0成物像去\0若不是心,又道\0色便\0心\0\0\0\0\0只\0迷此而成\0倒\0\0不同,于\0同\0中\0生同\0。且如今直下承\0, \0豁本心,皎然\0一物可作\0\0。若\0心\0求解\0者,古人\0作迷心\0源,卒\0\0悟。【\0十三】究竟如何\0\0心\0\0\0心\0事物的\0\0呢\0清\0\0\0\0\0,\0生若以一般\0解\0看,本\0是\0同\0的心\0物\0\0生出同\0的分\0\0\0生若能\0豁本心,本心皎然清\0,就\0一物可\0可\0了,就\0心物同\0、心物\0立的\0\0了。如此在\0悟本心基\0上,「\0色便\0心」,\0\0心物一\0,才是真正的解\0之道和解\0境界。
   
  本先\0\0也就什\0是「唯心所\0」的含\0提出\0\0\0\0法所生,唯心所\0,如是言\0好\0入底\0\0。 且\0 \0「\0等\0人眼\0一切色, 耳\0一切\0,鼻嗅一切香,舌知一切味,身\0一切\0滑,意分\0一切\0法,只如眼、耳、鼻、舌 、身、意所\0之物,\0\0唯是\0等心\0\0\0非是\0等心\0若道唯是\0等心,何不\0\0等身都作一\0了休\0\0什\0所\0之物\0在\0等眼、耳、鼻、舌、身、意外 \0\0等若道眼、耳、鼻、舌、身、意所\0之物非是\0等心,又焉奈\0法所生,唯心所\0\0」【\0十四】\0是\0\0人\0所感\0\0\0的一切事物,是人\0的心呢,或者不是人\0的心\0若\0是人\0的心,\0物\0什\0不\0著人\0身亡而俱\0,\0仍然在人身之外存在著呢\0若是\0物不是人\0的心,佛典上又\0什\0\0\0物是「唯心所\0」呢\0\0是一\0矛盾,在本先\0\0看\0,\0就要求\0「\0色便\0心」上求悟解,求解\0。
 
  \0於心\0物、\0心、唯心的\0\0,\0得最形象、生\0、典型的是地藏桂琛和文益三番\0\0的一段公案。一次文益\0伴外出\0\0,\0雪所阻,\0住彰州城西地藏院,\0\0桂琛,\0人有\0\0的\0答\0藏 (桂琛 ) \0\0「此行何之\0」\0  (文益 ) 曰\0「行\0去。」藏曰\0「作\0生是行\0事\0」\0曰\0「不知。 」藏曰\0「不知最\0切。」又同三人\0《肇\0》至「天地\0我同根」\0, 藏曰\0「山河大地,\0上座自己是同是\0\0」\0曰\0「\0。 」藏\0起\0指,\0曰 \0「同。」藏又\0起\0指,便起去。雪\0\0去,藏\0送之。 \0曰\0「上座\0常\0三界唯心,\0法唯\0。」乃指庭下片石曰\0「且道此石在心\0\0在心外\0」\0曰\0「在心\0。 」藏曰\0「行\0人著什\0\0由,安片石在心\0\0」\0窘\0以\0,即放包依席下求\0\0。 近一月\0,日呈\0解,\0道理。 藏\0之曰\0「佛法不\0\0。 」\0曰\0「某甲\0\0理\0也。」藏曰\0「若\0佛法,一切\0 (\0) 成。」\0于言下大悟。【\0十五】\0段\0共有三\0三答,一\0什\0是行\0,文益答不知。所\0不知,是不\0著求知,也不\0著有所知,即行其自然。\0\0回答桂琛\0\0最\0\0切。二\0人\0山河大地以及人的\0指是同是\0\0桂琛\0\0一\0\0的意思是,\0物\0己同根同\0,\0所\0同\0是\0,本\0如此,本\0自然。只有生起分\0之心才有同\0之\0。三\0石\0是在心\0\0是在心外,\0也是困惑\0多\0\0的一\0大\0\0。桂琛\0\0,就心\0\0,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著的,心\0有\0石\0是自然存在的,\0不加重人的\0\0,心\0\0有石\0,也是自然的,也\0不\0\0人的\0\0 。\0也就是所\0「若\0佛法,一切\0成。」

  \0段公案的中心是\0\0心性自然的思想,主\0主\0了悟自心,以主\0包容客\0,消融客\0,消除人\0物的\0立,超越人\0自然的界限。也就是要心不附物,心\0取\0,在主\0精神上\0有任何\0著、束\0、\0\0,\0\0自如,自由自在,\0就是\0得了解\0。大道廓然,\0\0今古,\0名\0相,是法是修。 良由法界\0\0,心亦\0\0\0\0事不彰,\0言不\0\0如是\0得,\0作般若\0前,理\0同真\0,一切山河大地、森\0\0象、\0壁瓦\0,\0\0\0毫可得\0缺。【\0十六】亦即\0人的本心具足,一切\0成,一切自然。心\0外界一切事物相\0\0,也就\0\0彰\0\0境\0般若智慧\0\0,世界一切事物也就毫不\0缺地自然存在。\0是更\0明地\0\0不\0\0\0\0世界去求\0悟和\0境,\0\0\0境和\0\0世界是\0通一\0的。
   
  \0以上\0述可知,通\0\0心物\0同、\0色\0心、唯心\0物等\0\0的辨析,\0\0\0生要\0\0自心,以\0\0\0物,包容\0物,\0到泯除心物的界限、\0立,即心物一\0的境界。就是\0,\0生只要保持\0源皎\0、心地自然,也就具足\0前\0\0本\0真面目了。
肆、明空不二\0
  
  \0直指本心\0下\0性是最\0殊\0\0特,亦就\0\0\0\0,一切皆空\0自性。但就世俗\0\0,身和心,\0(\0)和心,心和物,\0宇宙一\0始就有\0\0相\0存在,但它们都不是\0存的。

  藏\0密教噶\0派米拉日巴\0承自\0\0巴的大手印是明空不二\0。<道歌>中指出:”心之自性\0明空,直指明空即妙光”,又\0:”一切\0法皆是自心,我亦如\0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 明空之\0噶\0派\0\0\0派相同,噶\0名大手印,\0\0名大\0\0,都不是中\0\0成派唯空性\0,他们都主\0有自心本性。明空不二,\0\0包括了\0(\0)、心物二者\0立的\0一\0。亦即色心二者皆\0自性,所以能\0双融不二(二合一)。\0双融的\0一\0,就是\0生的心,大手印名如\0藏,大\0\0名大菩提心。密宗的大\0\0\0即是\0。
\0於”\0心”\0\0,心是精神因素,\0(\0)是物\0因素,\0\0始以\0,心、物二者合在一起,不能分\0。<俱舍\0>\0\0是情器世界的安排者,\0(\0)是\0荷者,最\0\0\0。吾人身心往往不能自主,大多由\0不能自主,\0(\0)心之中的\0往往起主\0作用。所以解\0心的\0\0,\0要著重解\0\0的\0\0。八十\0\0\0意\0分\0,都是最微\0的\0存在身的\0最深\0,不通\0密行修\0\0\0瑜伽求得\0(\0)自在,心理上\0\0排\0,真性自\0\0\0。

  金\0乘的文\0\0\0了不同\0次意\0的存在,心的不同微\0\0,以及\0些\0意\0和微\0\0相\0\0的方式。我想\0些解\0能大大地\0助我\0了解心的性\0和它的功能。因此,就如我\0前面知道的一\0,大部分我\0的意\0若非由那些和以前\0\0\0的事物相\0的\0\0--\0去\0\0的回想\0送成\0在的意\0--所\0成的,就是由某\0感\0或心情所\0成的。\0果\0我\0很\0看清意\0的真正本\0,即一\0\0然的知\0\0\0或心的光明。\0了要在\0坐\0\0到\0\0\0\0,我\0可以用心不思\0去不\0期未\0的法\0。心要住於\0下,\0然我\0真的不能\0有一\0「\0在」心。
\0人能清除掉\0\0去和未\0的思\0\0,慢慢地\0始\0感\0到\0二者之\0的空\0,住於\0下的\0刻,在那空\0中,你\0始瞥\0我\0所\0的空性,而且只要你能更\0久地住於那空性之中,接下\0,意\0自身的本性,即心的\0然光明或自然知\0,就\0逐\0慢慢地在身中出\0。\0由不\0地\0\0,\0段\0\0就能逐\0加\0,因此\0意\0本\0的知\0,就\0\0得愈\0愈清楚。然而,要\0的是我们要了解心性光明或心性本\0的\0\0本身\0不是\0深\0的\0\0。正如前面法眼宗指出的\0地,只要保持\0源皎\0、心地自然,也就具足\0前\0\0本\0真面目了。
伍、\0\0
   
  \0宗有一特\0就是\0\0「不\0相」,要「破相」。真正「破相」的意思,「相」指的是\0立,「破」就是不\0立。法眼宗主\0「心物一如」,\0物上\0本心,\0\0不偏空,\0融一切的\0立相,\0融一切的外相。\0宗密的持\0就很清楚\0它\0空宗的批\0是,\0\0教法破除我\0\0心、境的\0著,要人\0\0心境皆\0。但\0於那\0\0悟心境皆\0的主\0性,\0未有\0\0建立起\0。它\0\0\0是不成的\0心境固然是\0妄不\0,但\0\0妄性是要依\0一些\0法才能生起的。故有\0立真\0\0妄的法的必要,\0便是它所\0的「真\0之性」。它在〈原人\0〉中\0\0若心境皆\0,知\0者\0\0又若都\0\0法,依何\0\0\0妄\0且\0\0世\0\0妄之物,未有不依\0法而能起者。如\0\0性不\0之水,何有\0妄假相之波\0若\0\0明不\0之\0,何有\0\0\0假之影,……此教但破\0情,亦未明\0真\0之性。\0妄是依真\0而立的,\0妄的依\0在真\0。真\0不守自性,便成\0妄。故不\0成大乘破相教或空宗只破不立的思路。它以\0既破\0妄,亦\0立真\0,\0便是它所\0的真\0之性。
\0真\0之性\0即是真心真性,或如\0藏心,\0於\0\0心,宗密在其《\0源\0\0集都序》中\0\0非\0真性\0有\0\0。但\0生迷真合\0,即名散\0。背\0合真,名\0\0定。若直\0本性,即非真非妄,\0背\0合,\0定\0\0。……此真性非唯是\0\0之源,亦\0是\0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0生迷悟之源,故名如\0藏藏\0。亦是\0佛\0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0\0行之源,故名心地。【\0十七】\0真\0之性是心地或心,它超越一切真妄、背合、定\0等相\0性格,故是一超越的主\0性,具有\0\0的性格。更\0\0,\0的根源正是\0超越的主\0性。
\0人\0外法界合而\0一的\0候就\0有一\0「相」存在,因\0已\0合\0一\0「\0」了,既然在本\0\0面就\0有相。所以\0法眼宗、藏密及宗密的立\0,我们就很清楚了解\0物的本\0,了解到所有的存在都有本心、本性,一切精神\0\0\0物\0\0\0是完全的一\0,心物一如。


\0\0

  \0一: 慧能以\0,\0宗主要衍化\0南岳和青原\0系。青原一系石\0宗後\0又分化\0曹洞、\0\0和法眼三宗,三宗都\0承了希\0的\0源\0枝派、理\0事、本\0末的思想,重\0\0\0\0在心性,突出事理\0融,\0事\0理,即事而真。但三宗也有一定的\0\0,相\0而言,曹洞最重\0理事\0融,重\0心的本\0,\0\0\0\0一切\0成,法眼宗突出「\0由心造」,也\0事理\0融。

  \0二:延\0是法眼宗文益的再\0弟子,他\0\0\0的\0\0深\0不\0,\0\0\0\0一些曹洞宗的\0\0一味\0非心非佛、非理非事、不懂\0\0泯\0一切的\0法只是\0\0的方便而已。如此不相信和否定佛典言教的作用,\0必\0流於空疏、放\0、昏昧、埋\0真心。根\0法眼宗的「\0尊\0摩,教尊\0首」的\0\0,\0吸取宗密\0\0\0的思路,把\0宗南宗的\0悟和\0\0宗的\0修\0合起\0,提倡「直入\0悟\0修」,他力主\0教\0一,\0\0\0\0和各教教\0,宣\0\0\0合一。\0\0宗\0拓了新的走向,影\0\0\0深\0。

  \0三:《宗\0\0.序》卷2,大正藏第48卷,第423\0。
  
  \0四:大正藏第48卷,第615\0。

  \0五:同前\0。

  \0六:《宗\0\0》卷1,大正藏第48卷,第418\0。

  \0七:《宗\0\0》卷8,大正藏第48卷,第458\0。

  \0八:《宗\0\0》卷2,大正藏第48卷,第424\0。

  \0九:大正藏第48卷,第958\0。

  \0十:《宗\0\0》卷2,大正藏第48卷,第424\0。

  \0十一:《景德\0登\0》卷30<南岳石\0和尚<\0同契>>,大正藏第51卷,第459\0。

  \0十二:《景德\0登\0》卷25<杭州\0恩寺慧明\0\0>,大正藏第51卷,第410\0。

  \0十三:《景德\0登\0》卷25<杭州\0\0寺清\0\0\0>,大正藏第51卷,第413\0。

  \0十四:《景德\0登\0》卷26<\0州瑞鹿寺本先\0\0>,大正藏第51卷,第427\0。

  \0十五:《五\0\0元》卷10<清\0文益\0\0>,中\0\0局,1984年10月出版,中\0,第560-561\0。

  \0十六:《景德\0登\0》卷25<天台山德韶\0\0>,大正藏第51卷,第408\0。

  \0十七:宗密《\0源\0\0集都序》,缣田茂雄\0\0本,《\0\0\0》九,筑摩\0房,一九七九年,第13\0。

 

上一条新闻: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与准提信仰(一) 下一条新闻:法眼宗禅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